下列现象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能够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有( )
①彼特拉克在《歌集》中抒发对妻子真挚的爱情
②许多富商建造的宅第带有美丽的花园和宽敞的阳台
③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④出现了用方言翻译的《圣经》
A.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信仰得救;致良知 |
清乾隆年间,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其思想( )
A.得到佛教人士的认同 | B.得到理学人士的赞同 |
C.与文艺复兴哲人观点相近 | D.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
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他们都( )
A.以小说创作著称于世 | B.对教会丑恶进行鞭挞 |
C.系统提出“人的学问” | D.用意大利方言进行写作 |
“在古代作家的著作中,人文主义者发现了中世纪著作所没有的特性。他们发现一系列新的爱好,一种新的感情,一种涉及政治和公民问题的议论,一个没有落入宗教信仰框框的世界。…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新的“爱好”、“感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B.人文主义者追求现世的享乐与幸福 |
C.“与自己相仿的精神”指的是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思想 |
D.“崇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
A.莎士比亚代表了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 |
B.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基督教会神学的批判 |
C.财富可以再创造,莎士比亚不能再造 |
D.莎士比亚作品所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英国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 |
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
C.都是新经济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
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
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 |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特征是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进而抒发作者的情感。这说明( )
A.文艺复兴运动并不反对宗教 |
B.宗教题材丰富且能展现人性的美 |
C.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无法彻底摆脱宗教的影响 |
D.没有宗教就没有文艺复兴 |
15世纪有西欧学者提出:“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我(上帝)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让你死亡或永生。归根到底,……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批判了中世纪的神学蒙昧 | 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C.借助神威阐扬新型人本观 | D.冲击了教会的思想禁锢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共同的“高明”之处在于(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这表明文艺复兴的重要特征是( )
A.宽容的心态 | B.人性的复苏 | C.高雅的追求 | D.理性的崇拜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主张“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这批评了文艺复兴( )
A.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 | B.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 |
C.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 | D.过分崇尚理性和科学 |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鄙视贫穷 | B.认为财富即道德 |
C.揶揄上帝 |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