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封建制度的终结 ③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④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 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材料表明
A.中国近代化的水平大大提高 |
B.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 |
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
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
1913年张謇发表《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一文,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特别是:“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材料表明张謇 ( )
①主张发展实业,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方面 ②代表了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 ③倡导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④力主对外开放,实现实业救国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 |
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 |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观察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论断不正确的是
表二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
1913 |
96 910 944 |
100 |
28 302 403 |
100 |
5 299 517 |
100 |
1914 |
105 207 580 |
108.5 |
16 696 945 |
58.9 |
4 951 471 |
93.4 |
1917 |
51 989 185 |
53.6 |
—— |
—— |
2 309 160 |
43.6 |
1918 |
49 890 293 |
51.5 |
—— |
—— |
1 568 853 |
29.6 |
A.列强忙于一战导致对华商品输出都大大缩减
B.中国政府对德宣战严重影响德国对华贸易状况
C.数据变化的状况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提倡国货运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
B.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曲折发展、萎缩 |
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
D.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
下表是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货币单位:亿元)
|
1920年 |
1936年 |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中国资本 |
6. 61 |
44.8 |
26. 09 |
63.2 |
9.0 |
||
外国资本 |
8.13 |
55.2 |
15. 16 |
36.8 |
3.9 |
||
合计 |
14.74 |
100.0 |
41. 25 |
100.0 |
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始终占主导地位
B.这一时期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增长率超过外国
D.中国资本增长的前提是社会和平稳定
据《民国经济史》统计:“1932年政府颁布以国有化为主导的《铁道法》……自1935年上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铁路营业收入从858万元增加到9190万元,支出则从5420万元减少到4690万元。但铁路债务却年有增加,从7742万元增加至95551万元;铁路员工从12.2万人增加至13.1万人。”这表明
A.政府干预经济面临负面效应困局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收效甚微 |
C.抗战爆发制约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D.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冲击官僚资本 |
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②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③日本侵略使中国民族意识高涨
④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思想意识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年份 |
棉纱 |
棉织品 |
1913 |
72537 |
109882 |
1914 |
67091 |
111168 |
1915 |
68415 |
80885 |
1916 |
63977 |
72705 |
1917 |
66501 |
93449 |
1918 |
55573 |
95807 |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C.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知名专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C.工业结构搭配不合理 | D.军阀间割据混战 |
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货物的进口税,到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达到货价的80%。此举( )
①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③使官僚资本垄断国家经济
②推动民族工业更快地发展 ④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