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 | B.中央集权制 | C.分封制 | D.宗法制 |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
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读下表《嘉兴历史地名变迁》,从中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春秋 |
槜李 |
秦 |
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 |
三国 |
改由拳为禾兴,后改称嘉兴 |
五代十国 |
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后改为秀州府 |
北宋 |
改秀州为嘉禾郡 |
南宋 |
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 |
元 |
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后升为嘉兴路总管府 |
明朝 |
…… …… |
A.郡县的行政区划开始于秦朝
B.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出现了州的区划
C.宋元时期的郡府军司行政级别相同
D.嘉兴的行政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
下列各项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
①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④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 |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C. |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 |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 )
A.御史大夫 刺史 | B.太尉 军机处 |
C.丞相 参知政事 | D.郡县 行省 |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
A.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
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 |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
C. |
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
D. |
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
电视剧《步步惊心》正热播一时,剧中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王位世袭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中央集权 | B.专制皇权 | C.监察权力 | D.对农民的控制 |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
B. |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
C. |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
D. |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
B.“天下一家”“大一统” |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
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
B.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
C.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
D.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