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明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
C.皇权不断加强 |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据此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促进地方自主性
B.提升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秦朝三公九卿、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这些机构变革反映的趋势是( )
A.专制皇权的强化 | B.中央集权的加强 |
C.监察权力的扩大 | D.对农民控制的加强 |
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
D.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工具 |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牢固的血缘关系 |
B.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
C.浓厚的专制色彩 |
D.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 )
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
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 |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 B.唐代的三省制 |
C.明代的内阁制 | D.清代的八旗制度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
《中国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 | B.专制主义 | C.事君以忠 | D.尊君敬祖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
B.“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
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C.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
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