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明)试图借训诫与榜样,造出些具有人为的高度伦理义务感的人;他们认为,靠这种培育,这些人便一定能够依据明智的判断治理同胞,而尽可能不援引固定的法律条文。这种思想模式,迥异于正常的西方习惯——后者乃是强调,政治的核心是法理而非伦理。”可见
A.中国古代没有成文法律存在 | B.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质是人治 |
C.西方政治文明先进于中国 | D.西方自古就是法治社会 |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 D.提高了官员素质 |
秦始皇确立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符合当时全国各族人民的长远利益
②大大强化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
③对华夏族文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④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③④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
A.西周 | B.战国 | C.魏晋 | D.隋唐 |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 ②君权与相权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秦汉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和机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丞相 ④军机处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 | B.中央集权制 | C.分封制 | D.宗法制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或变革宰相制度的措施有( )
①秦朝设立御史大夫
②汉武帝设郡国并行制
③唐朝实行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制度
④宋朝设立三司
⑤元朝设立中书省
A.②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维系秦汉、隋唐、明清长时期统一的相同原因是
①实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实力 ②发展社会经济,实行对外开放
③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④文化传统影响,民族凝聚力强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