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有几个主要意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危船”与“陆沉”
刘鹗在1903年发表的《老残游记》,首章就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反的演说家。自命不凡的老残认为只要给他们送去罗盘,调整航线,就可以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而被砸翻船。
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还有“陆沉”意象。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都运用“陆沉”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秋瑾诗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章太炎撰文署名“陆沉居士”。
材料二 “东方病夫”与“东亚病夫”
英国侨民奚安门主办的《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目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东方病夫”一词,时任《时务报》主编的梁启超译为:“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1938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讽刺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梁启超在完成于1906年间的《新民说》中提到:“我以病夫闻于世界,手足以瘫痪,以尽失防护之机能,东西诸国,莫不磨刀霍霍,内向而鱼肉我矣。”
材料三 “睡狮”与“醒狮”
“睡狮”与“醒狮”的观念起源于19世纪末,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在《自由书·动物谈》(1899)中把伦敦博物馆陈列的一种状若狮子、先睡后醒的巨物看作中国的象征。
1902年12月,蔡元培分析国内外形势日:“我国睡狮不觉,尚未进入民族主义之时代。”此后,诸多革命志士的文章辞赋中,频频出现“睡狮起舞”、“警睡狮”、“猛睡狮,梦中醒”等比喻。
《汪穰卿笔记》卷8附录之《琴瑟寄庐类稿》“睡狮”条(大致意思是):洋人称中国人为睡狮,终有一醒。以此语质问洋人,他们都笑而不答。后来遇到一位驯狮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其中的原委得以破解。他说:我用生鸦片抹在牛肉上作为饲料给狮子,开始少许,逐渐增加,鸦片用到一定的剂量,狮子便终日昏睡,任凭看客戏耍。虽然有时张牙舞爪,发出吼叫,也不过就像在睡梦中一般,其实不会咬人的。驯狮者接着说,贵国之大,犹如狮子这样的庞然大物,受鸦片之害难道还不够吗?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
(1)“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怎样的心境?
(2)“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主要是指什么?“东方病夫”“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什么问题?
(3)《汪穰卿笔记》将旧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什么?“睡狮”与“醒狮”的隐喻表达了什么思想?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材料二 1928年7月,国民政府立法规定“市”分特别市和普通市两种,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普通市隶属于省政府。凡首都和人口满百万以上的都市,以及其他有特殊情形的都市,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可以设为特别市。从有关市设置的资料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人口和税收是国民政府批准各地设市的主要标准。……在民国时期设立的151个市中,人口规模的等级越高,沿海省份所占的比重也就越高,至于人口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可以说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海省份。
——摘编自吴松弟等的文章
材料三 英国英格兰地区1888年建立现代地方制度时,实行新县制,将原来38个传统县改设成48个行政县,……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多次重组,地方政府总数减少,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大都市区地方政府被合并。另外,发达国家的小城市和小城镇非常发达,数量众多。
——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
(2)据材料二,简述近代中国政区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与和平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攻打中国的意见,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首相奏请维多利亚女王,女王同意对华宣战,鸦片战争爆发。
材料二 偶然与必然
英国 工业革命 清政府 禁烟运动
材料三 太平天国与近代化
正方:“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加以阐释。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3)依据材料三,你同意哪个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
下列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始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B.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
C.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
D.后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
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后来英国也仿效并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1855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科举制与欧洲文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概括欧洲人对中国科举制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分析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原因。(7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力排众议,全面推行“养廉银”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注:耗羡,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耗羡”或“火耗”。)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摘编自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
材料二:作为高薪养廉的典范新加坡的做法应当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加坡总理年薪22.84万美元,而同期美国总统年薪是10万美元,而新加坡政府内第四级公务员(从事体力劳动的打字员、司机、杂役人员等)的收入是产业工人的16倍强。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公务人员还有优厚的福利待遇没有计算在上列数据内(如退休金、假期、医疗照顾、在职培训、贷款等等)……在新加坡要成为高级官员是非常不容易的,新加坡从早期教育就开始寻找从政人才,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并常常派他们到国外深造,并不计较家庭背景,而重实际能力。……在新加坡,由于立法周全而明确,执法严明,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
——据《检察日报》(2004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新加坡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大事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1.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趋势;2.必须结合中外史实,符合主题的历史事件要全部用到,无遗漏;3.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通过对从秦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用泰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遗……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四: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牲;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