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 史料研习
玉玺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重要象征。近年来,对于古代帝王用品的收藏与研究日趋火爆。2009年11月5号,乾隆玉玺“八徵耄惫之宝”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拍出。但有文物专家鉴定其为仿品。
(1)下面几条鉴定真伪的依据中,你认为最具说服力的是哪条?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A.民间有关乾隆玉玺的传说
B.玉玺的制作、玉质的优劣、印文篆刻等方面
C.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玉玺的鉴定结果
D.伦敦苏富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

方法二 问题讨论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3)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垒帝自称“朕”。
         ,如:                            
         ,如:                            
(4)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1)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分)材料一、二的规定分别适应了哪一阶级的政治需求?
材料三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2)据材料回答魏晋南北朝选举官员的标准,指出其弊端?
材料四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3)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材料五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4)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5)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6)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秦王赢政即位那一年(即秦王赢政元年)是公元前246年,那么材料中“二十六年”指哪一年?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注:“石”为粮食重量单位,品级高的官员俸禄高,汉代俸禄折算成粮食。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三: (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2)请将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三中“以卑临尊”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四: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3)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1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各有突出表现。西方以自由、民主、法制为特色的新的政治观念、制度和实践给文明以崭新的形象,其基本走向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化。……东方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协调,国家机器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干预等。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材料二】低效率被认为是民主制度的通病。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伴随冗长的程序。……美国在应对本国发生的突发事件时,显得相当混乱和低效。如2005年美国遇到卡特琳娜飓风袭击,小布什总统三天之后才终止度假,去指挥救灾。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宋鲁郑《中国的政治制度何以优于西方》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东西方政治文明各有什么特点?
(2)近代西方各国在国家权力分配上,都有分权制衡、使权力有效化的做法,试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例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民主制度的权力制衡与行政效率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这个世界潮流就是人类社会由专制主义制度向民主政治迈进的必然趋势。中外仁人志士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请就专制和民主两种制度,回答下列问题:
(1)专制主义制度在古代中国得以长期存在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2)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制度进行了哪些政治实践
(3)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英、法、美、德四国各建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这些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的核心是什么?这种代议制政治模式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主的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乾隆(1735-1795在位)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首相为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派领袖担任,议会可罢免首相,二者互相牵制,只要能保住议会多数党的地位,首相可联任。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乾隆的言论中,你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具有什么基本特征?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中存在什么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的发展趋势如何?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某学生欲探究西方近代政治制度,请你为他拟定一个探究题目。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皇 帝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二、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三与图示一、图示二所示制度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地方管理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作者观点产生的经济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摘自《资治通鉴》卷136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颁发诏令,实行均田;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被轮种。桑田为农业田,不须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后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具体实行均田制时,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抵销应受份额。已达到应受额者,不得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凡土地不足之处,允许向荒地处迁移,土地富足的地方,可以随力所能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露田与桑田的不同之处。
(3)北魏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为什么还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史记》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来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        
——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明君贤相,试举几例,并说明其贤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化个人素质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
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来源: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三)基本测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3分)
(2)据材料二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人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3)川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3分)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分)

来源: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三)基本测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唐朝中央机构                       图二 古代雅典政治机构
材料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四  苏格拉底为之痛心,但并未因此对民主制度的活力丧失信心,于是开始运用自己的博学来展开对民主制度的批评,企图予以改良,在他看来,雅典民主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特别反对城邦官员的“抽签选举法”,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还发现,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意义及弊端。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