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依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
B.五四运动的成功是工商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
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 |
D.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
梁启超曾在一封家书中提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可怕者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主要表明梁启超
A.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表示疑惧 | B.认为国共合作未必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
C.支持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 D.反对孙中山通过暴力革命改造中国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而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开出“必读书目”,“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来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1)据材料一,说明洋务派对待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说明其局限性。(4分)
(2)材料二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判断中国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
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材料三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 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提出培植 “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照抄原文不给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013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64周年纪念日。祭孔大典是每年孔子文化节中最具特色、最具文化品位、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核心活动。祭孔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突出展现“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
(2)汉武帝时,为什么会“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宋代儒学有了怎样的新发展?有何影响?
(4)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5)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儒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师夷之智,意在明靖内奸,暗御外侮也。列强乃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师其智,购其轮船机器,……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夷情有损于国体,有得轮船机器,仍可驯服,则此方生灵,免遭涂炭耳。……以为中国自强之本,国体可保也。
——曾国藩《挺经》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推崇着孔子,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历史教学参考》
材料三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文章选编》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中体现的是哪一派别的什么观点?请简要评价此观点
(2)康有为在著作中推崇孔子的原因是什么?材料反映出维新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3)据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为何不同?
(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根据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和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理论上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想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请回答: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些“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严复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在此,严复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中体西用 | B.西体中用 | C.体用一致 | D.体用两分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 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
C.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 D.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
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
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 |
D.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 |
(12分)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抗战爆发后,他随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1939年撰写完成《国史大纲》一书。随即发表《<国史大纲>引论》一文。钱穆在文中指出:“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请结合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评述钱穆的这一观点。
1919年5月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另类国学名师黄侃在《时报》撰文说:“余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这是因为蔡孑民主张( )
A.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 |
B.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
C.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
D.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