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这突出体现了胡适的什么观点
A.国人应该尊重中华文明 | B.中华文明来之不易 |
C.文明是不断进化的 | D.社会变革不宜操之过急 |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主要作用是( )
A.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 B.改变无病呻吟的文学状况 |
C.动摇传统的意识形态 | D.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
鲁迅曾撰文评论某项主张时说:“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持这种主张的主要是( )
A.洋务派 | B.维新派 | C.革命派 | D.激进民主派 |
19世纪60年代“体用之争”的分歧在于是否( )
A.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礼教 | B.维护清王朝的君主统治 |
C.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 D.改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A.契约立国 | B.人民主权 | C.君主立宪 | D.以法治国 |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
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B.工农运动的发展 |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D.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目前,全球已建成26所孔子学院,分布已远远超出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较大的东亚而到达了美国、瑞典、德国等西方国家。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孔子已不仅仅是中国的了,他属于整个世界”。但是,曾经,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两人看似相反的行为,相同目的却是:
A.借“尊孔”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