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之一。回答10〜13題。
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訢曾说:“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洋)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材料中奕訢的主张是

A.兴办洋务需培养实用科技人才 B.筹划海防以强大清朝国防
C.引进外国技术但不用外国专家 D.学习西方的民主法制建设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材料反映出李鸿章

A.已转化为维新派代表人物 B.主张废除三省六部
C.已经与慈禧太后分道扬镳 D.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伦理觉悟”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物、学制度、学文化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前期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都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
B.都宣扬了资产阶级文化
C.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D.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相同的一项是

A.都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C.都反专制、反封建 D.都以民主、科学为旗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
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
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   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现代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学习对象经历了下列演变

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唐超在谈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梁启超在此强调的主要目的是(  )

A.否定“中体西用”的主张 B.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否定中国的儒家思想 D.否定两方的基督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理由
B.讨论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1787年宪法在制定之初,存在着“五分之三妥协”,即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往往被看成是该宪法存在种族歧视和没有废除奴隶制度的明证。但若非从理想或道德角度出发,而是从当时实际出发,这种妥协是可取的,废除奴隶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是道德评判与现实评判之间的矛盾。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也存在这种矛盾之处的是(   )

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
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D.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到“像今天我们常说的‘国家’‘社会’等等,原非传统观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后新输入的观念。旧用‘国家’两字,并不代表今天这涵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自从感受国际侵略,又得新观念之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材料表明(    )

A.在传统观念中已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民的基本责任
C.维护国家利益是国民应尽的责任
D.旧用“国家”并非是指朝廷或皇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语。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B.①②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

A.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B.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
C.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
D.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