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写道:“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又说: 爱国者何?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此论述旨在阐明( )
A.爱国的前提是国家要保障人民权利 |
B.国家应具备土地、人民、主权等形式 |
C.国家创立的根本途径是缔结社会契约 |
D.一国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 |
B.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
C.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 |
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
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
B.“遗其体而求其用” |
C.“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
“冲击一反应”理论认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受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冲击,中国发生了(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曾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过的周作人回忆说,当时(1898年)如果某个学生中了秀才,学堂就会挂牌出来,隆重庆祝一番。这说明当时的新式教育( )
A.不可能培养出实际有用 |
B.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
D.使科举考试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
A. |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
B. |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
C. |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
D. |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 |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