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和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中国近代涉及制度之争的事件有(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郑观应《易言·公法》中说:“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概目为夷狄,向来划疆自守。……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这段话表明了作者
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 | B.要求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
C.初步拥有了世界意识和观念 | D.国家观念有了根本改变 |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注:伪善)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于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这反映出谭嗣同
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反对封建伦理纲常
③彻底地否定传统文化 ④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自然包括、甚至可以说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先行的转变,即通常所谓“启蒙”,在种种启蒙的观念转变中,最重要的当属‘国家’观念的转变。”中国真正使国家观念变化开始于
A.五四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运动 | D.辛亥革命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下列哪一思想的评价( )
A.毛泽东思想 |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
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知言之士已!”这两句话
A.直接肯定了八股文的积极作用 | B.间接批判了四书五经的消极作用 |
C.直接肯定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 | D.间接批判了维新变法的不彻底性 |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维新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中国成立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 老农答道: “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
A.康有为的政治改良 | B.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 D.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
有同学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应该包括
①政治民主化 ②阶级结构变化 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 ④制度创新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
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 |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体制 |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理由 |
B.讨论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
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看法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
A.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派和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派 |
B.顽固派和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
D.洋务派和维新派 |
甲午战后,严复谈道:“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后世其用意虽有公私之分,而崇尚我法,劫持天下,使天下必从己而无或敢为异同者则均也。因其劫持,……而是非淆、廉耻丧,天下之敝乃至不可复振也。”材料反映了严复:( )
A.对“中体西用”的继承 | B.借经学宣传维新变法 |
C.极力推崇儒家伦理道德 | D.反对传统的教化学术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