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 / 简答题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
材料二
陈独秀强调,人类“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他不仅认为,“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入我们东洋的文化”;而且主张,全世界都只应该专门研究科学,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空谈哲学的时代了”。
蔡元培说:“现在中国人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先要输入科学思想。”“科学发达以后,一切知识道德问题,皆得由科学证明,与宗教无涉。”理有固然;但科学仍然有自己“所不能解答之问题,如宙之无涯矣,宇之无终始?宇宙最小分子果为何物,宇宙之全体为何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便需归于哲学。……因之,哲学既以科学为基础,闻时又成科学的归宿。科学不可能代替哲学,二者只能相辅相成。
——《角色·十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倡导的办学方针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陈独秀与蔡元培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认识的异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1)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1840—1842年)这场现在看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在震惊与恐惧中认识到英夷的强大,照会中对英国的称呼也由夷转变为“贵国”。《天津条约》(1858年)明文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至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并由一个临时“专办外交及通商事件”机构逐渐扩展为“策富强总汇之地”。至此,“夷务”变为“洋务”,并成为大清国第一要务,。
——节选自马嘉利《变“夷”“洋”与“洋”之变》《华章》2012年第29期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3)大陆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台湾史学界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请阐述他们各自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的书(《物种起源》)叙述了饲育、栽培的动、植物所引起的变异.明白地表示出自然界也发生了同样的现象,由之引导出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必然性,他用丰富的实例描绘出生物进化的过程。……虽然书相当艰深,依然拥有无数的读者。
——粱实秋主编《名人伟人传记全集之达尔文》
材料二    毫无疑问,使速尔文进化论在中国得以广泛流传并引起学术界震动的当归于严译《天演论》。《天演论》这一渗透了迭尔文《物种由来》、斯宾塞《天人会通话》、马尔萨斯《人口论》、海克尔《人天演》等各种进化论的“天演”哲学……成为唤醒国人、振奋民族自强意识的兴奋剂。
——邹振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译出的(迭尔文物种原始)》
(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为什么“书相当艰深,依然拥有无数的读者”?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天演”哲学的主要特点。分析严复这一译作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作用。(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激进主义是指对现实怀有强烈不满,从而产生否定的观念,并迫切寻求对现状从根本上进行剧烈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引发了世界革命,并赋予其思想……1789~1917年之间的欧洲(或实际上是世界的)政治,主要是赞成或反对1789年原则,或甚至更富煽动性的1793年原则的斗争。法国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自由和激进民主政治的语汇和问题。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从进化论传入中国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上,激进主义一直占据主流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可以成(视)为中国的“激进年代”。
——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
材料三   1978年底,在邓的争取下党开始推行广泛的改革,旨在终止“文化大革命”的激进和乌托邦的做法……对毛泽东遗留下来并受到苏联影响的集中化的经济计划、国有化的工业和集体化的农业进行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法国的“激进民主”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分别有什么体现?
(2)试以中国20世纪前期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二观点的合理性(至少举两例)。20世纪50年代末,“激进主义”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中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后,中国如何逐步摆脱激进主义,变革“集中化的经济计划”、“国有化的工业”和“集体化的农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
要求: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作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语言准确精练,论述清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思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国家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严格的审
定。太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两派。今文经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以董仲舒为首的一批儒家学者利用“阴阳
五行”学 说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命题。
-----《两汉太学的初兴》(中国教育史论----太学)
材料二    恭亲王奕于1860年奏议兴办京师同文馆,选八旗子弟,学习外文,并让广州、江苏督抚各选一人来京任教。但因“无人可派”,同文馆“日久未能举办”。帝国主义则乘隙而入,英国立即选派教士包尔誊为英文教习。
-------《历史教学》1981年02期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太学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同文馆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2)你认为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易永卿在《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中提到,郭嵩焘主张无论战守和都要建立在对中国和西方的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要战,郭嵩焘强调要知己知彼,通盘筹算,慎重言战……势包括中国和西方进行交往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西方和中国相比基本形式是敌强我弱,中国应顺应形式,坚持以和为主、努力笔战的策略方针……理是郭嵩焘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态度,理包括:(1)以理相待,对西方各国要据理而行,当时中国和西方各国相比,实力不足,更要强调讲理,以便对对方可以产生制约。(2)具体谈判时要据理力争,应对得体,刚柔相济,不卑不亢(3)反对蛮干,一味言战。
材料二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的非议,“汉奸”之类的咒骂,汹汹而至。1875年,当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驻外公使时,有人编了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作为中国最早以为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郭嵩焘对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郭松涛把西洋诸国看作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有着自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文明的主权国家。郭嵩焘感到华夏文明在西洋人眼中已经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强调中国必须向西方取法、学习。而对中西相差的史实,郭嵩焘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大势,盲目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外交上的基本思想。
(2)材料二对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爱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7分)
材料二      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2)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材料三      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l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l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认识。(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 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书院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初和二十年代前后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190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材料三 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凸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盂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材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是一种“内源式”的启蒙。并指出导致近代中国启蒙具有“外源式、突变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指的是什么?并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为什么会遭遇“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中,“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
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中国人描述世界局势的固定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而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蛮夷”等。在华夏族的眼里“夷”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逐步增多,他们描述世界的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称西方为“夷”者仍然存在,但是“泰西”(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郑观应指出,“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甲午战争之后,“夷”在整个中国人的世界词汇中已经微乎其微了。与此同时,“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也开始增多……“瓜分”一词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摘编自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
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变化的历程,并分析说明其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的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试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材料之外的其他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爆发。(答两点即可,6分)
材料二   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③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除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等阶级之外,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他们同新的经济关系血肉相连,又构成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基干”。
(2)写出材料二中属于史论内容的标号。材料史论认识洋务运动的视角是什么?请结合史实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

——据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描述曲线A代表的经济理论影响力的演变历程。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