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 B.废除不平等条约 |
C.改革科举制度 | D.变革政治制度 |
(2008年10月江苏镇江市高三第一次调研7题)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
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 |
B.戊戌变法抨击了封建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
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宣告维新思想的结束 |
D.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西方政治制度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A.林则徐编译《四洲志》 | 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
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 D.戊戌变法 |
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这主要表现为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B.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D.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实践 |
(湖北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9月7题)下列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相符的是
A.治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B.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也,非器械、工艺也。 |
C.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
D.当世恶疾者,帝制为最,惟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 |
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能分别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洋务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下面是关于洋务派的评价,不属于维新派对其评价的观点是
A.……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
B.“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
C.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
D.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
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因此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三股思潮在反封建主义方面各有什么不足之处?
某班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甲说: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丁说: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中有一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这首打油诗你估计出自下列哪位名人之手?
A.胡适 | B.孙中山 | C.康有为 | D.李大钊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