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凸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盂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材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是一种“内源式”的启蒙。并指出导致近代中国启蒙具有“外源式、突变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西方可资利用的“现代性的传统资源”的具体内容?并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启蒙遭遇“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中,“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说明理由。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英、法、俄、美、德诸大国角立争雄,创为万国公法,以信义相先,尤重邦交之谊。致情尽礼,质有其文,视春秋战国殆远胜之。其构兵中国,犹辗转据理争辩,持重而后发。此岂中国高谈阔论,虚骄以自张大时哉?轻重缓急,无足深论。而西洋立国,自有本末,诚得其道,则相辅以致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
——据郭嵩焘《使西纪程》(1877年)
材料二
总署钞寄《使西纪程》后,李鸿章得以先睹为快,并大加称赞道:“总署钞寄行海日记一本,循览再四,议论事实,多未经人道及者,如置身红海、欧洲间,一拓眼界也”。但很可惜,能如李鸿章一样欣赏的人少之又少。《使西纪程》出版后,激起了轩然大波,指责谩骂之声遍及京城内外。尤其是在京师,朝野舆论哗然,义愤填膺,甚至到了无不切齿、口诛笔伐的地步。
——杨锡贵《郭嵩焘<使西纪程>毁版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对欧美诸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使西纪程》在国内引起不同反响的原因。
一定时期的教育与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曹松叶先生《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小百科·中国古代学校》
材料二 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
课程内容 |
备注 |
首年 |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
二年 |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
|
三年 |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
|
四年 |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
|
五年 |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
|
六年 |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
|
七年 |
…… |
|
八年 |
……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三项法案……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的并说明理由。请举出该政治派别所创立的学校一例。
(3)依据材料兰和所学知识,请列举出促成法国两项教育法案出台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重要事件。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
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 |
D.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
西学东渐,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像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摘编自荣振华等《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问题:
(1)材料一谈及古代社会出现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交流分别指?
(2)材料三“从纯科学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观点的依据是?
(3)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也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波在《同光时期郑观应民本思想初探》中,认为郑观应不仅自觉地运用儒家民本思想去解读西方民主政治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学说,而且有意地借用民本思想的话语来为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民主政制在中国的推行,保驾护航,指出议院、立宪、君民一体,是西方各国富强之本,主张在中国设议院、行立宪、伸民权、实行君民共主。
材料二 康有为对欧美各国的政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应“于宪政中,君民共治,君民交益,即君主立宪,”且“旧制行之数千年,实人心国命所寄,纪纲法度虽有积弊,只可去其太甚,以渐行之。如尽去之,人心国命无所寄,则荡然不乱耳。”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挥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绝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郑观应的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请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政治主张的因素。
(3)请用19世纪末以前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的哪些思想体现出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媾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 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各自的思想主张。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探究主题二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究主题三东西文明的碰撞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探究主题四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依据探究主题一的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依据探究主题二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3)阅读探究主题三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近代带来怎样的影响。
(4)探究主题四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我国的知识分子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一三
材料三 所谓夷情,就是关于外国的情况。鸦片战争前夕,有部分经世思想家留心边事,关注夷情。……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的精神。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释作者对“亡国”与“亡天下”的理解。梁启超又是如何概括材料二中的思想?
(3)以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和魏源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
生活年代 |
言论 |
顾炎武 |
1613-1682 |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
魏源 |
1794-1857 |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 ——《海国图志》 |
陈独秀 |
1879-1942 |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维新变法之所以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新局面,就在于走出封闭,率先以世界性眼光来看待中外文化……早在甲午之前,康有为已注意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和总结中国落后的原因。他认为,中西最大的差异,在于西人以“自由为体”,而中国却引以为讳。……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使康有为等人觉悟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距,从而才破除了自我中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
——张昭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一一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思想,并说明此思想在当时所产生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形成其特点的社会背景。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中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政治觉悟阶段所主张的两种政体。并说明伦理觉悟阶段运动的意义。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指出A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同是向西方学习,B组人物比A组有何进步?
(2)C组人物在近代中国掀起什么运动?试比较两人在运动中的主张主要不同点?
(3)D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4)上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和主题 |
史料 |
史论 |
①1861~接轨 |
奕䜣:“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 |
“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宗旨 |
②1898~变局 |
梁启超:“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谭嗣同:“革去故,鼎取新” 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
维新思想汇聚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 |
③1945~复兴 |
台儿庄一役,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以四比一的伤亡,歼灭了日本一个半师团。 |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
材料二
成吉思汗陵自古就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企图破坏成吉思汗陵。蒋介石遂从蒙古沙王所请,交最高国防会议复议通过,于1939年办理移陵事宜。灵车曾抵米脂县城,中共中央代表前来祭奠,发表热情洋溢的祭文,号召五族一家,外抗强敌。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检阅,也是反对日寇侵略的大示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的三则史料和史论,哪个史论可以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的另两个,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之材料与结论相符。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近代中国“1861~接轨”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应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史实、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拟定一个历史研究性学习主题,并介绍主要研究方法。
材料一洋务派和顽固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1883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
材料二 维新派把西方进化论与中国传统《公羊》三世变易说会通起来,有力地批判了顽固派的社会不变论。他们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更新是社会发展的原理:“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
材料三 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论争的关键在哪里?本质目的有何相似之处?
(2)三则材料中的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在对待“西学”上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各有什么样的行动?
(3)指出他们在“西学”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指出:“周朝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当时在协调社会成员关系方面各有哪些代表性特征?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