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A.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D.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思潮的演进轨迹可概括为

A.派系斗争十分尖锐 B.政权更替相当频繁
C.抗争、变革和启蒙 D.忧患、抗争和共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在英国,他特意在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李鸿章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美国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回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A.学造器物 B.仿行制度
C.提倡思想解放 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

A.新思想新文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军事技术方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祖宗之法不可变” B.“变者古今之公理”
C.“托古改制” D.“中体西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俾斯麦在论及中日两国学习欧洲时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也!”这些“中国人”是(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一史学家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对题干所述“当时事件”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渔”胜过于“鱼”,学习西方,要讲究策略
B.尽管不够全面和彻底,但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C.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当时事件”评价不太高
D.折射出了“当时事件”学习西方认识上的偏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把西方人贬称为“夷”,但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夷”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章开沅认为: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经历了从“愤悱”到“讲画”再到“变力”的过程,认识上从情感走向理性,实践上变革的动力和力度也在逐步深化。其中“愤悱”、“讲画”、“变力”所代表的派别顺序正确的是

A.顽固派/洋务派/革命派 B.革命派/顽固派/洋务派
C.洋务派/革命派/顽固派 D.顽固派/革命派/洋务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
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