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
【原创】早在19世纪中后期中国某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机器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门目繁多的课程,请问下列的四个言论与该校的育人理念基本一致的是( )
A.“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
C.“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
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它们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①组人物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批人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观点 |
B.②组人物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
C.③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 |
D.④组人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原创】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说:“洋务派与改革派的真正差别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时代环境 | B.个人经历 | C.力量对比 | D.阶级利益 |
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历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 ,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
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 B.坚持“中体西用” |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 D.关注西方科技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
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引用德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的材料多达26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担任过教会报刊的主笔,郑观应则经常在教会报刊上发表时论文章。由此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传教士对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发挥过促进作用 |
B.传教士是外国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 |
C.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传教士主导 |
D.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都受过外国传教士的培训 |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A.学造器物 | B.仿行制度 |
C.提倡思想解放 | 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祖宗之法不可变” | B.“变者古今之公理” |
C.“托古改制” | D.“中体西用” |
俾斯麦在论及中日两国学习欧洲时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也!”这些“中国人”是( )
A.顽固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