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
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 | 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 |
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改变中国,经历了“变器-变事-变政-变道”演进。据此回答20~22小题
“变器”主张出现的原因
A.西方工业革命,中国鸦片战争失败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
C.洋人占领北京,太平天国打击 | D.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瓜分 |
将“变政”主张最早付诸实践的是
A.早期维新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立宪派 |
“变道”就是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张是出现在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以民主共和救中国 |
B.辛亥革命后,以民主、科学救中国 |
C.辛亥革命期间,以三民主义救中国 |
D.五四运动后,以马克思主义救中国 |
《海国图志》《格物新报》《万国公报》是晚清年间先后出版的影响较大的书刊。以下关于这些书刊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这些书刊均使用西历纪年 |
B.这些书刊均为维新派所创办 |
C.这些书刊的指导思想均为“中体西用” |
D.这些书刊均有介绍西学的内容 |
某学者曾说:“他(魏源)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的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说明魏源的思想( )
①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
②带有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
③其政治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
④其思想不可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④ |
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 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郑观应在谈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时说:“今之自命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曰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下列选项不能为此话提供依据的是
A.驻英公使郭嵩焘在日记中承认西方文明有超过中国的地方,日记被奉旨毁版 |
B.为“徐图自强”而创办的天文算学馆第一次招生时,“正途投考者寥寥” |
C.据《东西学书录》统计,到1899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共出书126种 |
D.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因奔父丧,乘坐了外国的小轮船,几乎被顽固派开除省籍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阙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下列关于洋务运动失败主要原因的分析不符合郑观应观点的是: ( )
A.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 |
B.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
C.郑观应认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抛弃中国的体和用,不仅要“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而且要“议政于议院,以民主共和,谋定而后动”。 |
D.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
C.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 D.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
一本新出版的书介绍当时欧洲各国的政治与体制,书中指出:俄罗斯、法兰西、普鲁士等国盛行君主专制;荷兰及西班牙已无法维持海上霸权;而英国因开风气之先,实 施君主立宪制度,君主与国会共治,国势蒸蒸日上。这本书出版于何时?
A.十六世纪初 | B.十八世纪末 | C.十九世纪末 | D.二十世纪初 |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公开反对君主制 |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 B.德国 | C.日本 | D.俄国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引进机器创办近代工业
③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④探索民主共和之路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②④ |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材料中所说的“道”是什么?
A.中国传统思想道德 | B.科学技术 |
C.民本思想和制度 | D.自然规律 |
“他”把自己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作的探索,描绘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他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他”是
A 魏源 B 郑观应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