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中国人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与材料所说相关的历史人物有
①魏源 ②洪仁玕 ③李鸿章 ④孙中山 ⑤陈独秀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
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史学界对他的褒贬不一。有史学家指出,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B.缔结《马关条约》以结束中日战争 |
C.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 D.甲午战争中竭力维护北洋舰队 |
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偏好从本质上说明( )
A.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 | B.旧有的官僚体系仍为主流 |
C.总理衙门的官员低人一等 | D.晚清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
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
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之危机,在如何应对危机方面,以下几种思潮最符合时代潮流的
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师夷长技以自强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
A.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B.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
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D.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兴民权、开议院 ” | D.“德先生”和“赛先生” |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________,材料是________( )
A.清朝封建统治 西方先进科技 |
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 |
C.清朝封建统治 民主共和 |
D.清朝封建统治 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