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对该名人产生影响最大的近代西方进步思想是:
A.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 B.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
C.生物进化论 | D.天赋人权 |
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他发表的奠定了变法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①《俄彼得变政记》 ②《孔子改制考》 ③《新学伪经考》
④《日本变政考》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维新变法,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 |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
B.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C.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
D.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
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 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 | B.器物的现代化 | C.制度的现代化 | D.精神的现代化 |
林琴南(1852—1924年),即林纾,不懂外文却翻译了170多部外国文学著作,确立了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光绪辛丑年,林琴南“恶其名不典”,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易名为《黑奴吁天录》。他真正的动机是
A.纠正斯托夫人给小说取名的不当 | B.林纾“不谙西文”,故作典雅 |
C.“触黄种之将亡”,爱国保种 | D.声援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 |
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闭幕式于2010年11月27日晚在广州海心沙广场隆重举行。下列历史事件涉及到广州的有
①明清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
②广州是近代史上开放通商口岸最早的城市之一
③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④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武汉的失守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康有为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
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但风险 | 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 |
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 | 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梁启超《变法通议》:“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寻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作者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现代化的意图 | B.寻找甲午战争中败日胜的历史原因 |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 D.证明中国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不包括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师夷长技以自强” |
C.“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
D.“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