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
康有为主张“改定地方新法,推行保民仁政”,孙中山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 之”。二者在民权主义主张上的不同点表现在下列哪个方面 ( )
A.国家政权的性质 | B.反对外来侵略 |
C.国家政权的组成 | D.主张断发易服 |
意大利学者贝奈戴托·克罗齐提出“历史即哲学”的观点,即主张用合适的理论指导历史研究。下列搭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选项 |
历史学家 |
理论 |
历史研究 |
A |
希腊的希罗多德 |
全球史观 |
从制度优越的角度分析雅典人作战英勇的原因 |
B |
西汉的司马迁 |
法家理念 |
以本纪和列传的形式展示中国古代名人的风采 |
C[来 |
近代的梁启超 |
人民的作用 |
从器物、制度、文化发展历程研究中国社会的变化 |
D |
当代的罗荣渠 |
现代化史观 |
研究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在世界影响下的发展趋势 |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派的思想中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不少内容,但其中不应包括
A.自由平等思想 | B.君主立宪思想 | C.三权分立思想 | D.民主共和思想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此人的主张是属于下列哪一派(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的改革 |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
日本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正好相反 | B.完全相同 |
C.部分相似 | D.三者同步 |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D.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A.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