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是一张《万国公报》的影印件,从这张图片可以得到的主要信息是( )
A.全球意识的加强 | B.纪年方式的巨变 |
C.商业广告的时兴 | D.维新变法的兴起 |
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的一份试卷这样记载:“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其大旨谓,凡植物、动物之种类,时有变迁。……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该书应是《物种起源》
②该书首次提出进化论
③其思想对中国近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该理论开始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
A.①②③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② |
梁启超说:“我国嗤嗤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 二字。”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 B.西学 | C.民权 | D.科学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顽固派和洋务派 | B.洋务派和维新派 |
C.维新派和革命派 | D.洋务派和革命派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文文化的统一 |
梁启超曾断言:“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 B.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C.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 D.主张改革君主政体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中梁启超观点的是
A.妇女应追求婚姻自主 |
B.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强弱 |
C.妇女价值观在不断更新 |
D.妇女教育应遵循礼制 |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此人的主张是属于下列哪一派(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的改革 |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
日本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正好相反 | B.完全相同 |
C.部分相似 | D.三者同步 |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