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对近代文献使用“革命”、“维新(含改革、改良)”的次数统计。对该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两A. 词使用次数开始增加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
B.190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说明革命力量超过改良势力
C.192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受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D.两词使用次数能够体现改革与革命势力的消长趋势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历程
A.以民主启蒙为主题 | B.以学习西方为主题 |
C.体现碰撞分化与融合 | D.坚持传统文化 |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撰写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时指出:某人“是古典学者,擅于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翻作今朝之标榜”。下列关于“某人”的政治派别、思想主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
B.维新派--君主立宪 |
C.革命派--民主共和 |
D.激进派--民主、科学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维新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中国成立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主张、行动则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梁启超的思想和行动集中体现了
A.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与曲折 |
B.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D.近代政客投机钻营的特点 |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以下是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课程 |
修身 |
读经 讲经 |
中国 文学 |
外语 |
历史 |
地理 |
几何 代数 |
植物 动物 |
理化 |
图画 |
法 制 理财 |
体操 |
合计 |
课时 |
5 |
45 |
19 |
36 |
11 |
11 |
20 |
8 |
8 |
4 |
3 |
10 |
180 |
以上图表,反映了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
①添设西学课程 ②科目设置全面
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 ④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下表是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
1860——1899年 |
1902年——1904年 |
||
数量 |
比重 |
数量 |
比重 |
|
哲学、社会科学 |
123种 |
22% |
327种 |
61% |
自然科学 |
162种 |
29% |
112种 |
21% |
应用科学 |
225种 |
41% |
56种 |
11% |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戊戌奏稿》内收有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一直被认为是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但近些年来,经学者考证,基本可以确信其中绝大多数篇目系作者日后伪造。《戊戌奏稿》作为史料
A因为是伪造的,所以毫无史料价值
B.亲历者的记录应该是准确可信的
C.反映辛亥革命间戊戌变法的研究水平
D.属于研究康有为思想的第一手史料
“但是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因为那仍然是中国统治阶级信仰的命根子。”(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可以用来诠释( )
A.抵抗派的师夷制夷思想 |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
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 | D.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 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向世界学习。“他们”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是
A.技术—思想—制度 | B.技术—制度—思想 |
C.思想—制度—技术 | D.制度—思 想—技术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