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国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 B.①②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⑤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 D.同工异曲、大相径庭 |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在西学的潮流中,一部分人从西方思想崇拜出发企图打倒中国传统文化。下列事件中哪个事件不是从这一目标出发的。
A.太平天国起义 | B.戊戌变法 |
C.新文化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有学者指出:“关于事实评价,有证据辨其真伪即可。然而对于价值评价却和当前人的价值取向及人们的需要有关。”下列评价最符合作者价值取向和需要的是( )
A.马克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
B.麦克·哈特: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新教的产生。” |
C.严复: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发展“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D.杨凤城:新中国“大体上到1956年前后文化转型初步告成。” |
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看法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
A.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派和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派 |
B.顽固派和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
D.洋务派和维新派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军事准备不足 | B.政治经验短缺 |
C.思想理论肤浅 | D.经济基础薄弱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按照中国近代思想演变过程排列以下思想主张的顺序 ( )
①“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A.①③② | B.②①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①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下列哪一思想的评价( )
A.毛泽东思想 |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
法国佩雷菲特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某个派别是“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下列言论能印征该观点的是( )
A.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发,则事易就 |
B.中国文明未进步,工商业未发达,故社会革命易 |
C.器物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
D.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
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在《遗折》中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该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 | 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