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 料 |
结 论 |
A |
《顺德县志》载:1853年,“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
B |
据《夏口县志》统计,光绪十四年(1888)汉口镇人口仅18万,而至民国初年竟增至120万,20年余间增长近6倍。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
C |
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
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 |
D |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原则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法国佩雷菲特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某个派别是“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下列言论能印征该观点的是( )
A.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发,则事易就 |
B.中国文明未进步,工商业未发达,故社会革命易 |
C.器物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
D.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 ;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 。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
C.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
“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语。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 B.①② | C.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
“就像一个朝廷命官头戴花翎,满脑子‘三纲五常’,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结果,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与此评论相符合的是( )
A.孔子:“克己复礼” | B.张之洞:“中体西用” |
C.鲁迅:“打倒孔家店” | D.康有为:“托古改制” |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冲击一反应”理论认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受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冲击,中国发生了(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就像一个朝廷命官头戴花翎,满脑子‘三纲五常’,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结果,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与此评论相符合的是
A.孔子:“克己复礼” | B.康有为:“托古改制” |
C.鲁迅:“打倒孔家店” | D.张之洞:“中体西用” |
下表中的人物及其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李鸿章 |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郑观应 |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章太炎 |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梁启超 |
“共和政治,非国民的继续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思想启蒙与挽救危亡并重
B.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C.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D.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 )
A.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 | B.改造国民的素质 |
C.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 D.新文化的融合性 |
晚清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不缠足会”,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凡入会人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一时间全国各地竞相效仿,入会者竟达30万众。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
A.西学东渐大潮的影响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政府法令的大力支持 |
D.男女平等的最终实现 |
“(他)是古典学者,善于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翻作今朝之标榜。”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
A.坚持“中体西用”主张 | B.积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
C.借助经学外衣宣传变法 | D.大力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