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谕”道: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通民情,必应急为倡办,并颁布了“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的诏令。此间创办的报刊有( )
“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第一段是坚甲利兵,第二段是工商业和政治,第三段才是思想学术以及文学艺术等等。”学界普遍认为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历史分界点应是甲午战争,这是因为甲午战争之后①“中体西用”道路宣告破产②维新变法思想演变为政治运动③“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潮流④民主革命团体开始建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
下表中的人物及其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李鸿章 |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郑观应 |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章太炎 |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梁启超 |
“共和政治,非国民的继续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思想启蒙与挽救危亡并重
B.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C.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D.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主义者 |
叶德辉(1885年中举人,1892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 ( )
A.严复 | B.康有为 | C.谭嗣同 | D.孙中山 |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的相似之处有①都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②主张向西方学习③不反对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各方面改革中最重要的是 ( )
A.经济改革 | B.教育改革 |
C.政治改革 | D.军事改革 |
“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海师,何以施展?”这是张之洞对某次战争后所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批判。该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
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
C.为国人思考制度变革提供历史契机 |
D.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
C.宣传科学救国 |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提出上述建议的是( )
A.魏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 B.革命 | C.民主 | D.科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