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
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的思想出现了反应,按其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②“立国之道,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士橹”
③“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④“今日中国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之后,必将日寻干戈.……何以能变法救民。
A.①②④③ | B.②④①③ |
C.②①④③ | D.④①②③ |
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对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
A.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 |
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 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
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上至朝政大事,下到市井百态,包括各国风俗、火车轮船及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知识均有报导。多为一事一画,上文下图。“故士大夫可读也,下则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意:无拘无束)之倾谈;男子可观也……螓首蛾眉(指女子),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下列关于该该刊物表述错误的是( )
A.注重读者群体的广泛性 | B.反映了西学东渐浪潮 |
C.呈现形式通俗、平易 | D.在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 |
清末,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的灯 谜,如“论伍子胥之为人”,谜底为“议员”;“颈上污尘”,谜底为“领土”;“独行三年丧”,谜底为“专制”;“成汤鸣条之役”,谜底为“商战”等。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 想 | B.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
C.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 D.体现了追求民主的思想 |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示意图,依据此图,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 )
A.是一个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
B.是一个西学东渐去传统化的过程 |
C.是一个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
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
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则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制——护法——民主共和。这一事例集中体现了( )
A.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与曲折 |
B.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
D.近代政坛政客投机钻营的乱象 |
有文章指出,在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的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而当时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则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下列符合材料中的“重要思想理论”的是( )
A.扶清灭洋 | B.进化论 | C.中体西用 | D.民主和科学 |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 料 |
结 论 |
A |
《顺德县志》载:1853年,“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
B |
据《夏口县志》统计,光绪十四年(1888)汉口镇人口仅18万,而至民国初年竟增至120万,20年余间增长近6倍。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
C |
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
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 |
D |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原则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这主要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
B.猛烈批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奉为改革的“先师”,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对以上表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 B.重新定义孔子的地位 |
C.肯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 D.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