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悯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竞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梁启超《三十自述》
材料二 “康有为生长广州,聚徒讲学二十年,其得志前后,广东学界颇受其影响,惟余素薄其为人与其学说。盖康居乡,为土豪劣绅之所为,热中奔竞,行不践言;治学则剽窃武断,只以大言欺人。”
——《胡汉民自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和胡汉民如何看待康有为。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康有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哲人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明确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至此,“建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叧。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维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编著 《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这体现出他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体现了哪一派的思想?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两者在救国方案上有何不同?
(4)指出材料四中对待西学的态度?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层次的变化?(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o……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62%。全部573部著作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日本在东方的崛起,激发了许多中国人负笈东渡以探求究竟的意愿。到日本留学还有许多优越性,如张之洞所说的:“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加上清政府的提倡,日本朝野的招徕,20世纪初年,兴起了一个留学日本的热潮。从1901卑起,每年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猛增。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书籍翻译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留学日本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事件扼要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材料二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继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以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以利农。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夫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所未知,六经之内所未讲;而外洋创此规模,实有可操之券,不能执中国崇本抑末之旧说以难之。
——薛福成《筹洋刍议》1879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的观点及其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发展经济的主张有何异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较材料一,材料三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使其他文明不得不效仿它。”中国近代能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事件有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古以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持续一百多年的“礼仪问题(围绕中国天主教徒对祖先的崇拜,对孔子的祭祀,关于天主的译名等问题展开)的论争成为中国哲学传入欧洲的绝好机会,它带给欧洲思想界极大的刺激,带来反神学、反宗教的理论武器,这一无神论的儒学实际上已经成为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国变成十八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孔子的哲学理性观也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遂及于法德英各国,虽然各国所受影响不同,而要之以异端的孔子作为他们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讲演《中国文明》也说:“当余发现十八世纪西洋思潮多系溯源于中国之事实,余极感欣慰。……十七世纪中叶耶稣会友,群将中国经籍译成西文,中国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学乃得以输入欧洲。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后者,固皆深有感于孔子之学说,而曾三复致意焉。”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约瑟教授“……极感欣慰”的理解和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西学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规发生了分化,其群体也随之分化、重构,形成新旧两个阵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嬗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予之幼时,即有万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读兵书;年垂四十,身虽登科,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而舌耕度日。自光绪庚子后改设学堂,不数年停止科考,并派学生出洋留学以学洋夷之学,洋学既盛,孔孟之学遂无人讲;中国人士均尚西学,则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皆置诸如无有之乡,遂养成许多叛逆,至宣统三年,突然蜂起,革我清之命,改称民国,号曰共和,而乱臣贼子乘势行其素志,岂非孔孟之学不行而洋学是尚之所致乎?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 我们的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胡适日记》
【材料三】 中国与此新出现的“夷狄”更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之中。现在反要向其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又是“制夷”。何况这些“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故中国士人对学习西方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的多重尴尬是不言而喻的。
——罗志田《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属于新旧哪个阵营,从政治与文化的立场及其个人利益角度说明其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等知识分子以传统方式“安身立命”的社会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中国士人”所遭遇的“尴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乃至国际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简述其维新思想特点。
材料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4)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材料四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如影随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急剧和即时的改变。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为重视已建立之体制并试图加以维护,并且尊重传统,视传统为不同时代所累积的智慧结晶。
——据百度·百科
材料二: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 ——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1)列举孔子、老子思想中的“保守” 主张。
(2)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人的激进之举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历史背景。
(3)有人认为列宁是一位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你是否同意这种观念?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二中提到的 “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加以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晚年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41年
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
1842年
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
1852年
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
1856年
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中国必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建设强大的现代军队,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现代化的前提是政局的稳定,因此他主张采取君主立宪制度。
——郭熹微《看西方现代化对康有为的影响》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说明魏源晚年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 康有为与抵抗派相比有何异同点。(4分
(3) 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伦理觉悟”的具体表现。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 (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
(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1)杨树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
(2)梁启超是怎样为学生解惑的?
(3)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2分)1840~1919年期间,我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折射了思想领域的变迁,其影响至深至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时势,清政府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组织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译介了《垛积比类》、《化学鉴原》、《地学浅识》、《声学》、《电学》等;甲午战后,译书之风骤变,梁启超自办大同译书局,留日学生自办译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赫胥黎著)和《原富》(亚当·斯密著)、马君武翻译的《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杨廷栋翻译的《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中国近代通史资料选缉》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近代“西学”在我国传播具有怎样的特点?其中,我国“甲午战后译书之风骤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0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京师大学堂专业与课程设置体现的“中体西用”办学思想,并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1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也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波在《同光时期郑观应民本思想初探》中,认为郑观应不仅自觉地运用儒家民本思想去解读西方民主政治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学说,而且有意地借用民本思想的话语来为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民主政制在中国的推行,保驾护航,指出议院、立宪、君民一体,是西方各国富强之本,主张在中国设议院、行立宪、伸民权、实行君民共主。
材料二 康有为对欧美各国的政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应“于宪政中,君民共治,君民交益,即君主立宪,”且“旧制行之数千年,实人心国命所寄,纪纲法度虽有积弊,只可去其太甚,以渐行之。如尽去之,人心国命无所寄,则荡然不乱耳。”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挥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绝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郑观应的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请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政治主张的因素。
(3)请用19世纪末以前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的哪些思想体现出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媾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两百多年来,美国的宪法虽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它却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美国宪法的变化和发展……是通过对宪法的修正案、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司法解释、宪法惯例及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等形式来实现的……美国宪法的第二十二条修正案……于1951年2月批准生效,该修正案规定,无论任何人,当选总统不得超过两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材料四指出,195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对总统任期作出了明确规定。导致美国制定这一宪法修正案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