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下列有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代议制最早在美国产生 |
B.是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成果 |
C.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 |
D.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 |
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会。”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的主要因素是
A.卖官鬻爵 | B.土地自由买卖 |
C.科举取士 | D.农民起义改朝换代 |
李老师在某课件里展示了下列宪法条文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第三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
该课件讲的是( )
A、《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枢密院、中书省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
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设“中朝” | B.置枢密院 |
C.置刺史 | D.设内阁 |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A.尚书省 | B.参知政事 | C.枢密院 | D.军机处 |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 |
B.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 |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
D.“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 B.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
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 D.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新唐书·百官制》: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据此判断,吏部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起草政令 | B.审核政令 | C.掌管文教 | D.选拔官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