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世界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纴,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清代全史》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之际,手工业领域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有利条件有哪些?新的生产关系为何最终未能引起中国的革命性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大棉,产自海南,诸种植制作之法,渐渐北来。江淮川蜀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被服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其幅匹之作,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获,比之麻,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况不足,而裘褐之费,此最省便。——王桢《农书》
材料二: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挚花,各有其法……人际手脚,竞相座位,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南村辍耕录》
材料三: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亩五至十亩者,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明史》卷78
材料四:松江旧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明神宗年号)以来,用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云间据目》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元明时期我国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
(2)结合个人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谈几点历史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君书》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是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书》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政策是什么?你认为当时实施这一政策是否合理?为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商业与农业关系的?汉代在对待商业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政策?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持此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4)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有以下几种观点:有利或者有弊;利弊参半;不同时期各有利弊。上述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民间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中流传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各段民间花鼓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发生巨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恢复、健全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最初是恢复或建立起包工制,即包工到人、包工到组或计件包工……稍后改包工制为划分固定作业组,包工到组、包产到组、联产计酬,把责任、权利和利益结合起来……后来,在一些地方进一步发展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是农村基本核算单位,包产部分由基本核算单位统一分配,超产奖励、减产受罚。包干到户同样是以户为承包单位,它同包产到户的区别在于农户承包的生产责任所得到的劳动成果中扣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的上交公共积累等费用后,全部归承包农户。
请回答:
(1)农村生产责任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2)它的发展形式如何?
(3)它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请回答:
(1)上文出自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的决议?
(2)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3)根据上述精神,会后在农村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以“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成效如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的任务》
材料二: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材料三:改造小农,改造他们整个心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全部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地改造小农。
——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经济政策”指什么政策?从材料看,当时布尔什维克党把它作为在什么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反映的是什么指导思想?
(2)材料二、三中列宁认为提高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主张什么经济政策?有何时间限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本质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大体上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峻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的贫民;三是革新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毅然不顾强大的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行大规模的赤字开支。
材料二:(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将你所学到的新政措施,就其主要倾向,按以上三个方面归类,并说明罗斯福政府赤字庞大的原因。
(2)参照下列答法,对材料二中的关键词作出简释。(不得摘抄原文)
“不应消灭”意指: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保护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营运”意指:
“改进和补充”意指:
(3)罗斯福新政实施时,曾有美国人说这是法西斯主义,也有人说这是“潜滋暗长的社会主义”。请结合新政措施,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表现、实质及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请回答:
(1)江泽民同志认为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2)请联系实际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你在这一方面应该怎样做?

来源:必修一专题四测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
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
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
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
“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
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
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
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
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
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
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
“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
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
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
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回答:
(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总结时说:“一个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
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材料二 邓小平在全面、深入地观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的历史之后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
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三 邓小平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
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
不可能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
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
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
竞争摆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回答:
①根据三段材料,概括邓小平的主要思想主张。(不要摘抄原文)
②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史实,说明邓小平是如何实践这些思想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