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经济政策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杜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  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四 罗斯福新政时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细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材料五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六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
(2)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的不同的前提条件。
(5)结合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
(6)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材料六观点的正确性。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税制的调整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进口货为其价值的4-13%,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一些主要进口品的税率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使主要进口品的税率又较1843年的税率降低了13-65%。
——虞和平《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
材料二  1921年3月,列宁提出:“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常地和安心地进行经营,应当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税额应当比粮食征收制少。”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通过这种办法,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著《苏联真相》                                   
材料三       

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
年份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消费税
1929
38
43
19
1933
22
25
53
1935
21
23
55

 
(注:“消费税”指对本国生产的商品所征的税。它是一种使用税,指向的是人们使用的日常商品,包括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进口税率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在农民征税问题上,列宁和斯大林主张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简述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税制的变化。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税制调整未能帮助反而延缓美国走出危机。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从税制调整对市场的影响的角度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建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谈到:“晓得是今天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 。“你是资本主义者吗?”“不是” 。“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那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年~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示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2)材料二中记者为什么质问罗斯福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和“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变化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也能互相交流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托辣斯之所由起,原为防自由竞争生产过度之病,实应于今日时势,不得不然也。而其流弊亦自不少,今剌取各家言其利害者而平论之。
……以全国本业皆合同故,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因以免物价之涨落无定,而资本家无时常倒闭之惠,劳力者亦不至被牵涉而失其业。
……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
——粱启超论“托辣斯”之利弊(1903年)
材料二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三 

(1)指出材料一中“托辣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现象。
(2)材料二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3)材料三中图l与图2分别反映的是哪一段历史时期,哪两国的水利工程?这两国兴建水利工程的原因有何不同?
(4)归纳苏俄新经济政策和图2反映的改革措施的共同背景和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现代历史上,各国针对各自经济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21年列宁的讲话
材料二   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失业率(%)
3.2
8.9
16
24
25.2
22
20.3
17
14.3

 
材料三   美国《时代周刊》1985年9月23日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这一时期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邓小平列为该期杂志的封面人物的原因。你又是怎样理解这期杂志封面的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总是在调整和改革中不断发展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1921年夏天,23岁的他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81岁时他进入中国,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材料二反映了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现象?
材料三  19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来华访问时,送给邓小平的礼物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本,而邓小平回赠了他中国刚刚上市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这一举动在当时及至后来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美谈。对此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评价中国未来的行动将给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们的认识规律将被改变。
哈默的经历反映了当时苏中两国进行了怎样的政策调整?(4分)
材料二反映了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现象?
邓小平回赠“飞乐股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如何认识基辛格所说的“人们的认识规律将被改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 《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 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 ,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培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 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工业化有什么显著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 “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二战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4)结合以上材料,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5)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美国青年哈默在苏联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在列宁的支持下,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他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10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
50年代中后期,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日趋严重。为了鼓励私人开采石油,美国政府在加重对其他行业税收的同时,减免石油行业的税收。1956年哈默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创了西方世界的又一个石油王国。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盛赞哈默当年对列宁的帮助,并邀请他到中国访问。81岁的哈默于当年便应邀访问中国,以后又多次来华并与中方合作开发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这是当时最大的一项中外合资项目),他的石油公司投标开采中国海洋石油资源,成为取得中国近海勘探石油权的第一家美国公司。当时有些外国人还缺乏勇气。哈默对邓小平说:“平朔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哈默能做到的,他们也应该能做到。”
——根据《大国崛起》《百度词条》《邓小平五见哈默》等资料改编
材料二 按照目前的石油需求趋势,中国将很快成为全球石油需求乃至一次能源需求第一大国。……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目前已经超过50%,到2030年将达到75%。
——摘自《上海证券报》,《别侥幸!尽早准备应对下一次石油危机》
回答:
材料三 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替代了19世纪的煤的世纪;它造就了全世界现代化大机器工业的文明,替代了英国和欧洲大机器工业的文明,内燃机的发明,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内燃机的发明,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神盒”。
——周晋《大国石油》
(1)哈默作为美国人为什么能在当时的苏俄办企业?结合材料一指出哈默投资石油业的原因。
(2)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哈默来到中国投资的原因,并依据材料分析哈默的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打开石油‘潘多拉神盒’”的含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的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材料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的“他”指谁?他的“新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具体指什么经济体制?并指出该目标确立于党的哪次代表大会?
(4)纵观上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材料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关于“一五计划”的总结摘要。
1933年,斯大林同志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一月联席全会上作的报告,对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了总结。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党和苏维埃政权在过去这一时期,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取得了如下的基本成绩。
(一)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因为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全部生产中的比重已增长到百分之七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消灭了工业领域的资本主义成分而成了工业中唯一的经济体系。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消灭了农业领域的富农阶级而成了农业中的统治力量。
(四)集体农庄制度消灭了农村中的贫穷、困苦现象。
(五)社会主义体系在工业中消灭了失业现象,在一些生产部门里保持八小时工作制,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已改为七小时工作制,在有害于健康的企业中规定了六小时工作制。
(六)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胜利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这些成绩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们使工人和农民彻底摆脱了剥削的桎梏,并为苏联全体劳动者过富裕而有文化的生活开辟了道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一五计划”的总结中任意一条的看法,并阐述理由。(看法要明确,理由可多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二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新政实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既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4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以及后来僵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8分)
(4)上述三则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结合材料,概括指出这两种现代化道路的相同之处。(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配制度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租庸调制度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交一定粮食,称为租。缴纳一定的绢或布,称为调。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租庸调制度与均田制相互配合,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也会遭到破坏。武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公家已经没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是激烈,加以军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摊派赋税,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中央不能派遣官员监察,于是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出现,加剧了阶级矛盾,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规定每家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材料二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三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四  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 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税法的实施背景。
(2)材料二、三反映出在分配方式上存在着怎样的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什么现象?简要分析其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1920-1921年,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世界史·现代部分》
材料二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业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企业,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产品),概括地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所有农民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2年5月22日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另外在承租土地上不得使用雇佣劳动。1925年11月,苏维埃政府发布新的法令,放宽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条件。——《世界史·现代部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设想。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其实质是什么?这些修正说明了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