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 B.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
列宁指出,既然我们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指的是
A.建立苏维埃政权 | B.实行粮食税 |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实行新经济政策 |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
C.实行军事化管理 |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一书中说:“相当大一部分无播种地和播种地不多的农户上升到了中农户的水平;不大一部分中农变成了拥有大量播种地的富裕农民,开始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变成了富农。”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历史进程看,富农的产生主要源于( )
A.新生政权的巩固 | B.经营体制的创新 |
C.国民经济的恢复 | D.资源的统一调配 |
“在一个小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为此,列宁在苏俄工业发展中采取的“特殊办法”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 B.把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
C.扩大企业自主权 | D.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经营 |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列宁所说的“强攻”、“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新经济政策 | D.农业集体化 |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 B.经济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
A.政府实行实物分配制 |
B.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
C.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
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 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
B. |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
C. |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
D. |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 |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B. | 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C. |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D. | 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 |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 B. |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
C. |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 D. |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 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 B. | 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
C. | 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 D. | 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
1953年3月,赫鲁晓夫上台,在其统治期间,苏联的内政外交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组建华约集团,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 ②采取减税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签订停战协定,结束朝鲜半岛的战争 ④援助埃及等国,发动“六日战争”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学者李述森曾说:“(俄国)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他所论及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凯恩斯主义 |
D.斯大林体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