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列宁所说的“强攻”、“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新经济政策 | D.农业集体化 |
“在一个小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为此,列宁在苏俄工业发展中采取的“特殊办法”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 B.把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
C.扩大企业自主权 | D.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经营 |
1921年,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来到苏俄,后来在莫斯科郊外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哈默的成功与苏俄(联)推行的以下哪一政策有关(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重工业优先政策 |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这里省略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体制 | D.新经济体制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1917年《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一文中,列宁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食垄断”的思想在后来的政策中体现为“粮食税”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完全是出于战时的需要,早在战前就有这种想法 |
C.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照搬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分配制 |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B.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
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
D.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斯大林模式” |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 B.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921年列宁以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列宁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
B |
凯末尔革命使土耳其成为一战后亚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
说明民族革命是亚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必经之路 |
C |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
意味着世界经济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 |
D |
1967年欧共体成立 |
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
列宁认为某一政策的“真正内涵是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条件,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利用同时将其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范畴”。“某一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体制” |
C.新经济政策 |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西方某历史学者说:“外国资本家被邀请到俄罗斯投资,私人经济在贸易、服务甚至工业领域都得到鼓励。在农村,农民可以随意耕作他们新获得的土地,并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上述历史现象发生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B.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
C.斯大林快速工业化时期 | D.赫鲁晓夫实施改革时期 |
某班历史课上,同学们围绕着“苏俄新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讨论,产生了以下四种结论,其中理解不准确的是
A.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 B.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
C.因为工农矛盾激化而被迫中止 | D.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