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饿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丁,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接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1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921 年 10 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不属于“旧东西”的是: ( )
A.实行粮食税 |
B.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
C.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
D.允许自由贸易 |
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了不少的粮食。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 )
A.应无偿上缴国家 | B.只能由政府收购 |
C.可以限量交易 | D.农民完全有权自由支配 |
列宁在反思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一项政策时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的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这项政策指的是
A.《土地法令》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新经济政策 | D.农业集体化 |
“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
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 |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
B.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C.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 D.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 |
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 |
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 |
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 |
1921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这说明
A.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途径 |
B.苏俄放弃了计划对经济的指导 |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中有一致之处 |
D.市场和计划只是国家指导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 B.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C.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D.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
下面是1919年几个中国农民的谈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
C.王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
D.赵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
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促进工农业生产增长 |
B.把农业作为改革的切入点 |
C.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D.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
苏联解体十余年后,在俄罗斯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吴恩远《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在哪些方面不符合“列宁的教导”?
材料二 阿尔图宁·尼古拉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苏联成了一个超级大国,这个事实是不能抹杀,更不应受到指责的。但:在这之后,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是怎样使“苏联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述“戈尔巴乔夫”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材料三 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俄罗斯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
(3)材料三主张用怎样的方法评价斯大林?运用这一方法说明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