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戈尔巴乔夫改革
高中历史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的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描写的应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旅行家笛福曾经对新兴的炼铁业中心谢菲尔德有过这样的描写:“这里人口众多,街道狭窄,房屋黑暗,不停工作着的铁炉烟雾不断。谢菲尔德是我见过的最脏、最多烟的城市之一。由于小铁匠铺没有高高的烟囱,加上城市又有许多山坡,这样冒出的烟就直接升到街道上。因此造成人们不停地把尘埃吸入体内。人在城里待久了就必然吸进煤烟,积在肺里,受到有害的影响”。
——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三    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的主题就被鲜明地确定为“无污染的进步”,它象征性地开启了世博会关注“人与环保”的序幕,也标志着以展示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世界博览会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发展时期,即从仅仅关注人类的福祉转向了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今天,中国上海世博会,同样是以“绿色”“低碳”为目标。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0/05/17 “上海世博会:中国人感知什么”
(1)概述材料一中英国炼铁业中心谢菲尔德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工业革命与这些社会问题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种植玉米运动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种植玉米运动产生的影响。
(3)请结合材料三世博会主题的变化说明了怎样的趋势?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于当下我国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至1961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C.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D.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人困境。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领导者个人专断作风不断滋长
B.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
C.苏联党和政府的政治生活僵化
D.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对东欧的控制消耗了苏联的大量精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俄国农奴制改革完成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这说明当时(    )

A.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B.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
C.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
D.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市场调节与讨一划经济相结合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实行新体制的企业……领导有权招聘或解雇职工,有权确定工人的劳动报酬形式以及具体的奖励指标和条件,有权处理上级拒收的多余物资,有权出售按调拨单销售不出去的超定额储备的产品……”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