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 “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 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苏东剧变,“冷战”格局解体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C.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A.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C.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D.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勃列日涅夫改革曾规定:凡是农庄、农场超过固定收购计划指标后交售给国家的农产品,国家按比收购价格高出50%的价格收购,从1965年到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这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

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B.比较注重缓和工农业间的矛盾
C.把农业看成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D.解决了工农业间的剪刀差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

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在其发展过程中,改革产生了不同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②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事实是(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苏联和东欧模式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无法化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该观点反映出(    )

A.全球化趋势对各国经济模式具有制约作用
B.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
C.外部环境对本国经济发展模式起决定作用
D.中央集权体制和国有化政策阻碍世界经济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戈尔巴乔夫改革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