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分析下表,相关结论正确的是( )
|
1951—1960 |
1961—1965 |
1966—1970 |
1971—1975 |
1976—1980 |
1981—1985 |
苏联官方统计 |
10.1 |
6.5 |
7.8 |
5.7 |
4.4 |
3.5 |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 |
5.6 |
1.9 |
5.1 |
3.0 |
2.3 |
0.6 |
麦迪森的估计 |
5.2 |
4.8 |
4.8 |
2.9 |
1.8 |
1.7 |
苏联学者的估计 |
7.2 |
4.4 |
4.1 |
3.2 |
1.0 |
0.6 |
A.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六十年代的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勃涅日列夫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D.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1990年3月14日,第三次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修改了宪法,将其中第六条“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修改为“苏联共产党、其他政党以及工会、共青团、其他社会团体和运动通过自己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这意味着苏联( )
A.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 |
B.人民将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
C.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被否定 |
D.效仿西方走议会民主的道路 |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
下列符合图一、二中两人改革的共同点的是( )。
①都在工业领域进行改革
②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③二者的改革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
④二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 B.实行余粮收集制 |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 D.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上述说法 ( )。
A.全盘否定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 |
B.主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C.认识到原有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
D.试图改变所有制形式 |
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的是 ( )。
A.新经济政策 | B.赫鲁晓夫改革 |
C.勃列日涅夫改革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1970年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
A.采用市场经济 | B.扩大企业管理权 |
C.发展资本主义 |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 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
“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 | B.赫鲁晓夫改革 |
C.勃列日涅夫改革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赫鲁晓夫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 |
C.赫鲁晓夫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 |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
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 B.重点放在农业上 |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 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走出来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
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箫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