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造成这种共同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8分)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 B.勃列日涅夫 |
C.戈尔巴乔夫 | D.叶利钦 |
美国学者指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这主要是指(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B.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
C.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错误 |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
C.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
D.未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
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斯大林模式 | B.苏联政局的动荡 |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1951-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7%,农业为3.0%;1979年与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7.1倍,轻工业仅增长了9.5倍。上述分析突出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
A.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 B.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缓慢 |
C.改革并未突破既有体制 | D.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
美国学者指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这主要是指(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B.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
C.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错误 |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 |
《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
D.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对经济的一次改革与调整,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特点。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改革调整机遇的表现及特点。“二战”后苏联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苏联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确立下来。这一荣耀背后的最主要消极影响是导致了( )
A.苏联经济严重失衡 | B.苏联官僚集团膨胀 |
C.美国加紧遏制苏联 | D.苏联民众国家认同感降低 |
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