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高中历史

中国和英国在前近代时期经济发展都已达到了原始工业化阶段,但二者的出路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润的再投资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都是绝大多数英国投资的资金来源,这些投资又反馈到那些创造利润的工业部门’’。技术革新是提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而“生意兴隆的商人抱着极大的兴趣赞助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工业,特别是那些实行技术革新、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工业部门和企业,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资金支持,必然会使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充满生机。
一一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四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英商业资本流向的不同。
材料二“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一…“它发展了一套包含在习惯法中的有效的所有权。除排除了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资源配置的障碍外,英国已开始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了。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一一摘编自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
“我们(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原本不像英国普通法那般复杂,没有那么多政治的和民事的功能,也没有那么严密的组织和发达的技术手段,因为,我们的法律基本上只是礼的附庸,既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也不能用以度量自由,更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而设计的,它的重点是在对农民的治理,其中的核心问题,则是社会秩序的安定。"
一一摘编自粱治平:《法辨一一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法律制度对待工商业活动的巨大差异。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发生条件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世界殖民和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乃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
——摘编自央视网新闻述评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国会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简析当时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 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贸易。 当时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他想派张骞去现在的阿富汗一带去跟大月氏联系,大月氏本来在燕山这一带的,后来是被匈奴赶过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汉武帝希望能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但张骞被匈奴扣住了,一呆呆了十年,后来逃脱,来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 但大月氏已熟悉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
这时,汉朝已经打败了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带了很多人,浩浩荡荡,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 后来中亚、西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 罗马那边有钱,但没有丝绸,所以有非常强大的需求。 因为丝绸适合长途贩运,并且利润高,所以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
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者西方的需求变小了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 因此从有了这条路后,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 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而运输代价是很高的。 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而这时,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到了广州、宁波这些地方。 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 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
——葛剑雄谈丝绸之路
概括丝绸之路兴起和衰败的原因,并为搞好“一路一带”建设献一策。 (12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七月,革除诸路行用钞法之弊,诏统一印造交钞,以丝为本。十月,又以银为本,印造发行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面额分二贯文、一贯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共10种,法定银钞比价为钞两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为唯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各路旧钞可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废止南宋铜钱,以1∶50的比价收回南宋会子,换发中统钞,并发行“厘钞”二文、三文、五文作为辅币。1282年禁止金银私相交易,只可在各路官库兑换。……至元二十四年……印造发行“至元通行宝钞”(简称至元钞),从五文到二贯共11种面额,与中 统钞并行,以中统钞五贯折至元钞一贯。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至正十年)下诏云:“以中统交钞壹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二贯,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初货币政策的措施。
(2)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至正变钞”失败的原因及其危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如下图)。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的流动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
——方志远 《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商品经济》
问题: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阶段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解决户口隐漏问题,隋文帝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推出了检括户口的运动,即“大索貌阅”。大索貌阅的具体方法是:“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就是按照户籍登记的年龄,来对照各家庭成员的实际形貌,以定真伪。此外,还检查每个家庭是否在户籍上有隐瞒、脱漏等欺诈行为。
开皇年间大索貌阅的工作,做的相当细致、相当到位,可以说是卓有成效。最终,政府公布的成绩是:增加丁男四十四万三千,增加人口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时输缴赋税,是按户籍进行的,许多百姓想逃避赋税,而地方豪强又想获得劳动力,二者结合,造成了许多人口不自立户籍,甘愿成为豪强依附民的状况。而地方政府具体征纳赋税时,又有着极大的弊端,官吏和豪强串通一气,恣意胡报,搞的账目含混不清,中饱私囊,使国家损失了大量的收入。
面对这种情况,宰相高颎设计了“输籍法”,于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被隋文帝采纳,并推行贯彻。
输籍法的具体方法是:由中央政府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做“输籍定样”,随后颁布到各级地方政府。其关键是,按照户等高下的不同,承担不同的赋税量。每年正月五日,由县令亲自出查,督察百姓根据居住地点的远近,由五党或三党组成一团,按照“定样”,重新确定户等高下,及应纳赋税量,并写成“定簿”。
输籍法颁行后,人称“自是奸无所容”。它将许多豪强的依附民,改造为国家的编户。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法”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法”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乾隆年间,贵州遵义府居民“疥日益甚”,知府陈玉璧“诸人购蚕(柞蚕)于山东者数四,又延蚕师教民缫丝,而其利遂兴”。同治年间,湖南南城步县“户有余粮,无所销售”,知县盛鉴源发动民工开凿阻河石岩,改变了过去舟揖不通、商贸鲜至的状况,为商人入境创造了条件。山西河曲县知县“晋北唯胡麻油其用最溥,胡麻产于口外,秋后收买,载以舟筏,顺流而下,乡人业其利者,以牛曳大石磨碎,蒸熟,榨取其汁为油,油净则取其渣滓饲牛,又其粗者谓之麻糁,并可肥田,故业农者多开油店,此商贾之业与农事相表里也”。
——摘编自《大定府志》、《城步县志》、《河曲县志》等
材料二
清代地方官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在地方文献中可以见到不少这类资料,尤其是在商品经济较为活跃时期。他们的思想可以构成中国商业思想史上闪光的一页。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三位地方官员的商业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简评上述清代地方官员的行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0诸脱户(籍)者,家长徒(徒刑)三年;无课役者,减二等;
151诸里正(掌地方户籍)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杖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不觉脱户者,听从漏口法。州县脱户亦准此。
155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唐律》卷十二户婚律
材料二

——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4年7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在人口管理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表指出1820-1890年期间中、日和西欧城市化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时期德、日两国城市化的相同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流动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到埃及的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城。汉与西城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为中西方交往稳定通道。

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育是人类继承经验、改造社会的重要环节。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国民政府的民众识字运动的官方宣传材料中,将大众的识字与三民主义能否实现直接挂钩。在民间,经过知识分子的着力提倡而正在日趋普及的白话文正成为推行平民教育的利器。“定县实验”就是1929年晏阳初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在河北定县进行的以教育、生计、卫生、自治为主题的农村改革活动。晏阳初的献身精神和他的活动筹款能力,使定县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到1936年,定县有散布各处的平民图书馆、阅报所、问字处、图书担,有491种《平民读物》。定县农民参与戏剧、篮球、足球等活动,与传统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定县似乎处在一个“人造环境”中。后在战争威胁下,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学会被迫南迁。
——摘编自徐秀丽《平教会扫盲活动的历史考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定县实验”的认识。
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下重要节点。

1862年《莫雷尔法案》
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联邦政府赠予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
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
开始着手建立军事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40年代
军事产业职业教育中受训人数达986055人
1982年《合作训练法案》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与私人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制定的职业训练法案。法案强调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
1994年《2000年教育目标》
提出了每个美国成年人必须要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有充分的能力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百年发展的历程”解读材料信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朝万历年间,富豪王伯昌及其妻蒋氏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金花嫁给了官宦子弟,二女儿银花嫁给了富商子弟,只有三女儿翠花违背父命,嫁给勤奋好学但家徒四壁的秀才徐文俊。王伯昌夫妇因此对翠花一家十分不满。
蒋氏六十寿辰时,翠花家里除了三升荞麦以外一无所有。翠花将它做成荞麦馍作为寿礼前往娘家拜寿。
金花和银花分别送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作为寿礼,蒋氏十分高兴,她们俩得到很好的招待。翠花的寿礼只是一篮荞麦馍,当面受到父母的奚落和虐待,并不准王翠花参加寿宴,最终在风雪交加的寒夜,王翠花被父母赶出了家门。
不久,王伯昌卧病不起,蒋氏熬药时不慎引起火灾,王伯昌葬身火海,家产全部烧光。蒋氏无家可归,求助于金花和银花。金花和银花以各种借口拒绝收留,蒋氏只好沿街乞讨……
——摘编自地方戏剧《荞麦馍赶寿》(亦称《翠花女捡过》)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故事背景,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蒋氏遭金花银花拒绝收留后的故事情节,并加以解释说明。(要求:续写的故事情节要与材料能衔接上,解释说明必须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个方面入手,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史料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蒋臣曾建议行钞即发行纸币,以解决行将崩溃的政府财政,并得到皇帝批准。表明在明朝白银货币化给明擦后政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
B.促进了明末市场的繁荣与商品经济发展
C.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
D.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渗透的一个体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武帝时,大事兴作,财用不足,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战士或不得禄,山东被实,齐赵大饥。……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管天下盐铁,往县置均输盐铁官。郡国置均输官以相给远,以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赖均输之蓄,仓禀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一岁之中,太仓,甘仓皆满。”
材料二 “(桑弘羊)置平准于京师,士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即买之,为了此富商大贾无所谋其利,反其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名曰平准。县官设衡立准,人从所欲,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能欺。……民不益赋,天下用饶。”
——以上材料均选自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桑弘羊经济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汉代桑弘羊经济改革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