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年代 |
农业税 |
非农业税 |
997年 |
2 408.1 |
1 567.7 |
1021年 |
2 641.2 |
3 874.0 |
1077年 |
2 021.3 |
5 117.2 |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政策松动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代秦,为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实行“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政策,受到打击的私营工商业迅速恢复发展,其势力大大超过战国时期。所谓“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由此,商人成为与封建政权争夺经济控制权的主要威胁。此时的汉武帝在实力增加的前提下想有所作为,但单凭农业经济的收入难以支撑,如果过度征敛,必然导致秦王朝速亡之覆辙;而富商大贾对政府财政危机视而不见,“不佐国家之急”,更加激怒了汉武帝,于是,在借鉴秦朝等经验的前提下,实行了打击富商大贾、国家直接控制工商业的大规模行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官府涉足商品经济领域的理论——轻重之学,并从此被历代封建国家奉为至宝。
隋至唐前期,封建国家对盐铁等大部分实行官营,但在官采之外,还少量允许私人自采经营,所谓“官不采者”,“听人私采,官收其税”。此时,赋税以均田制为主要内容,矿税、盐税等间接税的比重甚少。到唐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瓦解,户口大量流失,以丁口为税基的租庸调日益减少,而官僚集团的膨胀和军费巨增又使开支大量增加,从而造成唐王朝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此,唐廷开始扩大对工商业控制的范围,增加间接税的征收。刘晏主持理财的各项措施,集中反映了这种政策的变化。他将封建国家控制工商业的理论基础——轻重论进一步完善,即由官府独占变为官商分利,在封建国家掌握轻重之威势的同时,利用商人的独立经营来部分代替官府的经济活动。如食盐业实行官府总批发、商人零售的就场专卖,既避免了官收、官销的各种弊端,又将商人由打击的主要对象变为政府推行禁榷专卖的帮手,从而提高了商人经营的积极性,增加了政府榷盐收入。因此,盐税就成为唐政府田赋之外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其数量由60万缗增加到600万缗,占当时财政收入的一半。另外,刘晏还把轻重论仅强调控制、榨取,发展为扶助生产和流通的手段,其设立的盐政机构在征收盐税之外,还对生产进行检查指导,由此起到了既增加财政收入,又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作用。唐后期,随着饮茶的日益流行,茶叶的生产和销售逐渐在社会生产中占有一定地位,茶税收入也日益增加,贞元九年(793年)唐德宗正式将茶税作为国家税收,每岁得钱40万贯,从此,榷茶成为专卖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刘晏将轻重论有所发展和改善,但在宋朝时期,违反商品自由流通规律的禁榷专卖制和缺乏人身自由的官府工业仍然是弊端丛生,难以为继。像食盐专卖虽然实行钞引截角等方式以完善之,却还是权贵相托,奸商谋利,造成私贩严重,官盐雍滞。北宋初实行严厉的征榷法,官府控制了全部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茶利甚高,但与茶商和园户的矛盾严重激化,形成官茶积压、本金难收的局面。官府工业如矿冶业等则效率低下,无法维持。为此,宋政府只好改变政策,逐渐放松对工商业的控制,活跃商品经济以扩大税收,解决庞大军队和官僚机构的开支难题。如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实行允许商人与园户自由贸易的通商法,此后通商法与征榷法交替使用,宋徽宗政和年间终于结合两者,实行了既加强对园户的控制管理,又不干涉茶叶的生产和交换,从而成为南宋和元代的基本茶法。矿业中冶铁和金银开采在官营之外允许民间鼓铸,冶户以二分交税,八分自由贩卖。有的冶铁因效益差而改为民营,按比例征税。同时也放宽了铜禁,允许民间免税自造一些铜器。酒类采取私商包销的制度。在商品流通领域宋政府也放松了控制,实行公布商税、保护商旅等“恤商政策”,并鼓励海外贸易,因而国内商品交易和对外贸易有较大发展,市场更加繁荣,商税成为宋政府的重要收入之一,每年达1000万贯,连同盐、铁、酒、市舶、矿冶等共占北宋总收入的70%。宋政府“官商分利”的政策在促进工商业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摘编自李绍强《论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政策的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轻重之学”在汉代诞生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轻重之学”在唐、宋时期变化的相似之处?
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后期白银普遍通行于全社会。……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使国内白银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了出来,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海外政策发生转变。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阻 塞,信用日衰,至咸丰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废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 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
材料三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
——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国家政策是什么?归纳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照抄材料不得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19世纪中期中国白银流出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
(4)材料三中所述“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何在?它对世界经济有何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康熙以宽仁治人,晚年勤躯已倦,吏治十分腐败。当考官,收孝廉的钱;当军官,吃空额,捞军饷;收捐赋,火耗加到三成以上,几乎到了“人人顽劣无耻,个个面目可憎”的地步。雍正“以义正之”,冷面冷心,痛加整顿,这就得罪了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清欠亏空,得了个“抄家皇帝”的绰号。安插密探巡访民情官隐,建立密折专奏制度,落下个怀疑诛忠的恶名。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动了官绅地主的钱袋子,触了“官怒”。文字狱得罪了天下读书人,落了个好谀任佞的恶名……雍正的丑恶形象在这些官员、读书人的“口诛笔伐”中,进入了老百姓的意识。套用他自己的话讲,正所谓:“做事易,成事难;成事易,守事难;得名易,保名难;保名易,全名难。”
——江天一《“圆明居士”如何成为“雍正皇帝”》
材料二 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数百年积弊,所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成功解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税问题,是巨大创举。所实行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具有现代财政预算、财政管理的意义。
——冯尔康《雍正继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施政的背景,并概括其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帝与康乾盛世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世纪中国与荷兰的金融创新
中国 |
荷兰 |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
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现代意义的银行,有阿姆斯特丹市政的担保,很快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票据结算中心,荷兰的利率也比其它欧洲国家都要低得多。银行不仅支持商品交易,还支持股票交易。 |
17世纪的中国和荷兰都进行了金融创新,但其影响却完全不同,请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现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论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行”,后来共有十三家,俗称“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朝政府与外国商人之间的中间人,实际上等于代表清朝政府实施“国营国际贸易”。洋商买货,须向十三行买;洋商卖货,须向十三行卖。洋商纳税、送礼、上禀帖,也须由十三行经手。到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十三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度百科
材料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中英双方议定的《五港出进口应定税则协约》确定了新的进出口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作大幅度的削减,使各货税率大体相当于5%。……1858年的《天津条约》,把值百抽五的原则固定了下来。
——陈绍闻等主编《中国近代经济简史》
材料三 1948年美国出口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3,到1972年,下降到13.7010,而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占33.7 010。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 010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 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关税总水平逐年降低,2002年至2005年,中国共进行了4次较大幅度的降税,关税总水平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从15.3%降至9.9%,降幅高达35%,这一期间中国大部分产品的降税承诺已履行完毕。此后,中国按入世承诺需降税的税目数大为减少。2008年,中国关税总水平降至9.8 %。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两种关税制度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美两国大幅度降低关税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大幅度降低关税的不同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战国李悝认为:“籴(买进)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不伤而农益劝”。“善于平籴者,谨视岁有上、中、下熟。……故大熟则上籴三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
材料二 汉《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悝平籴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汉建立初期面临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研究制定推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此消息一出,公众与业界反响强烈,皆认为在我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将要废除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开创了中国食盐专卖制度,使得齐国国力大增,为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任命御史大夫张汤等实行盐铁官营,对食盐经营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富豪雇人擅有山泽之利。对私自煮盐者,没收煮盐工具,还要处以“铁左趾”的酷刑。……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举行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形成了重要文件——《盐铁论》。……在宋太宗至真宗这段时间,主要实行禁榷法。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明朝主要实行民产、官收,就场专卖的办法。专卖制主要有三种:开中法、计口授盐法、商专卖法。其中商专卖法是盐专商直接与灶户交易,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而令灶户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灶户购盐而不经官。
——摘编自曾双余《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
材料二 1913年,袁世凯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条款,……承认要在外人襄助下,对中国盐税征收办法实行整顿改良。……根据善后大借款合同,英国人丁恩担任盐务稽核所会办,……丁恩在印度实行的“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盐政政策卓有成效。来华前,对中国的盐务已做了较深研究,到任后第二天,他就给财政部提出了《改良盐务条议》的条陈,明确提出:“盐政欲增加收入,罗致巨款,政府不必独揽制造。……如能设法于盐斤未离滩之先,即将课税全数征收,则收入自然源源不穷。”……尽管遇到种种阻难,但开放引岸(指定给请引行盐的盐商的专卖区)、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丁恩及其国内改革派的努力下,民国初年的盐务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国初年的这次盐务改革,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过程中建立的稽核制度,对后来的中国盐务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后人评价丁恩为“热心改革家”、“主张废除专商最力之第一人”。
——摘编自潘前芝《1913,中国盐务大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盐政改革的原因,并简要加以评价。
材料一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候,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
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己,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经济、政治方面角度分析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是什么?简要说明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材料二 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的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94年,伦敦1286个商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
1720年,英国爆发“蓝海”股票泡沫事件,英国开始完善金融制度,进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金本位制,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结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
1872年,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英镑代表黄金,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会“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条件。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汉代农民的负担,主要有田租(较轻)、人口税(较重,含算赋、口赋)、更赋(代役钱)、杂税、杂役。隋唐:实行均田制(仅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实行租庸调制的意义是利国(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巩固了国家统一)利民(保证了农民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由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大为减少,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即两种征税标准(资产、田亩)和两个交税时间(夏、秋两季)。其意义在于: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财政;改变人丁为主,放松人身控制;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是封建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缺陷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税转嫁农民身上;加派许多苛捐杂税。
材料二 宋元:北宋初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北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市易法。
明清:明初,地方设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明神宗时推行“一条鞭法”:多税合一,折成银两,役银分摊,人田分担。意义:减轻农民负担,松驰依附关系;适应商品经济,有利农商资萌。清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并固定人丁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意义:人头税已全废除,人身控制更松驰;促进农业发展,激化人地矛盾。
材料三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看,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一般要经历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第一为农业支持工业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一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农业与工业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支持工业,农业剩余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第二阶段为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即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这一时期工业支持农业,工业化推进不但基于工业自身提供的剩余,而且工业部门的剩余以各种形式流入农业,对农业进行反哺。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达800-1000美元左右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实行了对农业的特别扶持政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例如,日本在二战前曾实施以农养工,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还从农业部门抽取工业化资本,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转向保护和扶持农业。
材料四 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当然无从谈起;而没有税费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是“大包干”的经典分配原则,可谓中国农民的一大创造。但现在来看,什么是“交够”,什么算“留足”,缺乏客观标准,很难界定清楚,从而导致了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关系的不明确、不清楚,这就为后来一些地方集体单方面撕毁与农户的土地承包合同,随意向农民伸手、摊派留下了制度性缺陷和隐患。因此,只有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从制度上以法律明确和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交够国家的”、切实规范“留足集体的”,最终确保“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归纳我国古代赋役改革的原因,并分析说明赋役改革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阐述我国现在的农村改革与古代封建政府的封建赋役制度改革的不同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不像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家那样是为了获得海外财富,仅仅是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即向海外番夷之国宣扬大明朝的恩威和迫其称臣纳贡。此外,也顺便猎取一些异国他乡的珍稀之物供宫廷享用。这种规模浩大的航海活动不仅不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而且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在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继位的仁宗皇帝禁止远洋航海活动。
材料二 15世纪由中国人率先开启的海外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活动,不久以后就被后来居上的葡萄牙、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所主宰,拉开了一个全新历史时代的帷幕!当西方的航海家们最初开辟海上航路时,他们大多数人对传说中富饶而神秘的东方世界抱着一种敬仰之心。随着通往印度、东南亚、中国等地航线的开辟以及对新大陆的发现,他们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寻找香料和发现基督徒,而是要蚕食、鲸吞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乃至于彻底征服和瓜分整个世界。于是,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就导致了一个殖民主义时代的来临。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进一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综合实力的增长,从而使西欧基督教社会从亚欧文明地带的僻陋边陲,一跃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的中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林《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航海时代明朝政府进行海外探险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大事记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规定关税协议。 |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 |
1858年《天津条约》增开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等。 |
1863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
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
(2)根据材料三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在二战后期,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必须缴纳资金以建立这一基石,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英国不满美国的方案。英国财政部顾问、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联盟采取透支的方式提供信贷……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崔连仲等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3)二战后期,金融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一种有效武器。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本质上的相同点是什么?二战后初期怀特计划的落实怎样体现了美国的特殊利益?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