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据《史记》记载,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①山东地区 ②山西地区 ③江南地区 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某人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
A.手工业者 | B.商人 | C.农民 | D.官僚 |
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岭南地区经济地位位居全国首位 |
B.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
C.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
B.加强外航海管理 |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
明清海禁政策的主要危害包括(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造成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
C.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 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
明朝 “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无所谓工场。(明朝中期)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地该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这说明明朝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
B.资本主义萌芽普遍深入农村 |
C.城市经济功能开始增强 |
D.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 |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
阅读“制度的拉动和滞后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影响示意图”。据此判断,晚清时期对经济结构的演进客观上产生拉动效应的国家制度或政策是( )
A.商业专卖 | B.闭关锁国 |
C.开埠通商 | D.实业救国 |
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 D.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
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 |
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 |
D.自耕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解体 |
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实行了分封制 ③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④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北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 B.雇佣式经营 | C.田庄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
1656年清朝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的航海业 | B.使中国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 D.使中国偏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