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
2012年9月11日《中国日报》报道:在昨天的竞选演说中,奥巴马总统自比为当年的罗斯福总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既限制了盲目扩大生产,又缓和了阶级矛盾的措施是( )
A.整顿金融体系 | B.通过工业复兴法 |
C.调整农业政策 | D.推行“以工代赈” |
罗斯福动情地指出,“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只有愚蠢的乐天派才能否认眼前的暗淡现实”。材料反映出
A.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工人农民失业 |
B.罗斯福正视美国经济严峻的现实 |
C.美国社会矛盾尖锐,革命一触即发 |
D.罗斯福已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 |
从罗斯福到克林顿,这期间美国历届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
A.加大国防开支刺激经济 | B.增加税收、鼓励民众消费 |
C.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 | D.提高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 |
“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他乐观地预计,危机只是暂时的,“繁荣就在眼前”。这是一位美国总统对当时时局看法,这位总统是( )
A.胡佛 | B.罗斯福 | C.肯尼迪 | D.克林顿 |
《新华日报》在1945年4月14日的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评价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材料中社论把罗斯福誉为“民主巨星”的依据是( )
A.罗斯福进行了民主改革,使得美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 |
B.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 |
C.罗斯福采取干预经济的政策,向社会主义靠拢 |
D.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
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从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 )
A.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 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 |
C.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 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材料表明
A.美国积极推行主宰世界的世界主义方针 |
B.苏联力求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 |
C.美苏积极谋求扩大本国实力和世界地位 |
D.两极格局的形成是战后历史发展的必然 |
1935年,学者马星野评价新政时说:“如果我们拿社会主义做经济演进必趋的阶段,则美国的蓝鹰运动,是向前进半步,倒退两步。如果我们假定认为维持资本主义的安定,是目前最迫切的要求,则美国两年来的努力以赴,……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该评价反映出
A.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 B.新政缺少整体的规划 |
C.新政未能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 | D.对新政评价全面客观 |
罗斯福政府先后颁布《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动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此举是为了( )
A.推行凯恩斯主义,改变发展模式 | B.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经济结构 |
C.强化政府职能,实行混合经济 | D.保障有效需求,稳定经济运行 |
民国二十二年学者张素民提出:“……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中国今日之觋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下列说法与材料主张不相符的是 ( )
A.实行统制经济发展模式 |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
C.大力发展官僚资本主义以求取现代化 |
D.避免西方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 |
下面这组对话反映的核心观点是( )
马克思:小罗,你最近的忙碌让天国这里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因为你,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但亚当·斯密最近却不再来我这串门了。 罗:哈哈,承蒙夸奖。 马:你先别高兴,看了你的改革,起先我到真动心过,后来就开始忧心了,最后还有些灰心起来…… |
A.认为罗斯福的某些改革措施是建立社会主义
B.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与自由主义经济相冲突
C.罗斯福的改革措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致性
D.罗斯福改革实质上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在1933年3月对公众的讲演中说:“我们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有个比货币、比黄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众的信心。你们必须坚定信念,不能被传言和猜疑打垮……。”其中人们的“猜疑”主要是( )
A.新政府自由放任能否摆脱金融困境 | B.国家以工代赈是否能够刺激消费和生产 |
C.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可否刺激出口 | D.国家整顿银行能否恢复银行信用 |
1933年5月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说:“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1933年6月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 | B.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C.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 | D.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