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
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 |
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的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从这段描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 )
①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
②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③小农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④农村出现新式交通运输工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其中“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是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
C.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织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一年之内,不准续添。”这表明( )
①该规定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一面
②中国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③要真正发展中国工业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④该规定顺应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据此可以推断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
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促成这
一转变的因素有
①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②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抵制外国商品倾销
③列强攫取更多的经济特权
④通商口岸的增加和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从下列两表中能看到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
B.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基本瓦解 |
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艰难发展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
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
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
19世纪中叶后,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C.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
D.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洋行四处派人收购苏南地区的生丝。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A.官督商办的洋务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
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 B.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 D.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