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有唐诗名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传世,“左迁”实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被调降官职的一种讳称。下列例子中,在中国古代属于“左迁”的是
A.秦朝,会稽郡郡守调任御史大夫 |
B.东汉,会稽郡郡守调任扬州刺史。 |
C.宋朝,三司使调任枢密使 |
D.元朝,南阳府府尹调任连州知州。 |
比较下面两幅图,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①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②隋朝大运河推动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
③汉代的“州”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
④唐代的“道”更注重于山川地理形势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
宋太祖时,各府、州公事,必须长官和通判“签议连书,方得下行”,北宋真宗以后通判“佐州郡之治,入则贰政,出则按县”。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
C.通判权力有所提升 | D.地方受到严密监控 |
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
C.唐朝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
中国好歌曲导师周华健连续抢下三位学员后高兴大呼:“连中三元!光宗耀祖!”与这一说法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 | B.察举制和宗法制 |
C.九品中正制和分封制 | D.科举制和宗法制 |
《欧阳修集》中载:“……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中描述的和知州争权者应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 B.汉朝刺史 |
C.唐朝的节度使 | D.北宋的通判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
C.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D.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
“汉承秦制”,汉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西汉后期,在今天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一带设立了回浦县,隶属于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当时会稽郡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会稽郡有权任免回浦县县令
③会稽郡郡守是台州最高的行政长官
④苏州是会稽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④ | B.①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