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
C.唐朝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继承周朝的分封制 |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
C.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 D.汉武帝的“附益之法” |
中国好歌曲导师周华健连续抢下三位学员后高兴大呼:“连中三元!光宗耀祖!”与这一说法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 | B.察举制和宗法制 |
C.九品中正制和分封制 | D.科举制和宗法制 |
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在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专权往往比官僚专权为祸更烈。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
A.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
B.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
D.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
D.皇权至上
《欧阳修集》中载:“……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中描述的和知州争权者应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 B.汉朝刺史 |
C.唐朝的节度使 | D.北宋的通判 |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从这段话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① 中书、尚书的官职最早出现在西汉 ② 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在汉代较低
③ 魏晋以后尚书令才参与军国大事 ④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A.①④ | B.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汉承秦制”,汉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西汉后期,在今天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一带设立了回浦县,隶属于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当时会稽郡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会稽郡有权任免回浦县县令
③会稽郡郡守是台州最高的行政长官
④苏州是会稽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④ | B.①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任用侍从等担任尚书令等官职。对于汉代尚书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
B.与中书门下相互监督制衡 |
C.执掌对百官的监察和考核 |
D.六部尚书之首,百官之长 |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下列职权相近的一组是
A.秦朝丞相、汉代尚书台、元朝宣政院 |
B.秦朝御史大夫、汉代刺史、明朝按察司 |
C.秦朝御史大夫、唐朝门下省、宋代枢密院 |
D.汉代尚书台、唐朝中书省、元朝中书省 |
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
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 |
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 |
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
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统治期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表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如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对此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统治期间经济发展 |
B.贞观年间社会安定 |
C.唐太宗时期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
D.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