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 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三人的称呼分别属于
A.庙号、年号、谥号 | B.谥号、庙号、年号 |
C.谥号、庙号、谥号 | D.庙号、庙号、年号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3:据载,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宰相。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日中送呈皇帝的奏章共1660件,涉及3391件政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9分)
(2)结合材料1、2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9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一种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2分)
中国古代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某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
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
A.皇帝制度 | B.三公九卿制度 | C.刺史制度 | D.郡县制度 |
北京故宫中清朝中央某机构遗址有如下文字介绍:“……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佐皇帝,随侍左右 |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
C.陪读陪写,参与决策 | D.掌管军队,谋划战事 |
“这种权力的三分以及高官们在各自机构内分享领导权的做法,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费正清的这段话主要评价( )
A.三省六部制 | B.行省制 | C.内阁制 | D.军机处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请回答: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
(2)图2及图3所反应的两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图2、图3中推行的制度分别是为了解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两对基本矛盾?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 )
A.世官制和科举制 | 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
C.察举制和科举制 | 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 |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 “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 )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是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
C.民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 D.唐朝疆域大大超过以前朝代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第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枢密院、中书省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