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三省制运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
材料三 第四条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一一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
材料四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一一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3)材料三与材料四相比,在内容上有何变化?分析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所掌握的权力“大而不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地方事务无论大小都必须呈报中央
B.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实现了平衡
C.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D.行省可以全权处理境内所有民政事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其弊端日益突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驶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史·百官志》载:“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都省”是指(  )

A.门下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枢密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开始形成内、外朝制度
C.沿袭唐代三省制度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水浒传》中枢密使童贯职能是掌管(    )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宰相职权受到限制,其理由不包括(    )

A.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权
B.设立宣政院统领佛教和藏区事务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管理军权
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兼领行政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