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继续留任 |
B.秦朝每县掌治100个亭 |
C.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100个乡 |
D.汉代县制大体沿用秦制 |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削弱皇权加强相权 | B.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加强中央集权 |
史料记载“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史料的真实性。对此事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中国与日本关系的最早记载 |
B.当时的倭奴国是中国的附属国 |
C.此事发生在东汉王朝前期 |
D.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得益于此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
(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5分)
(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 )
A.施恩与诸侯子弟 |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与此同时的社会问题不包括
( )
A.“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
B.“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 |
C.“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 |
D.“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这说明当时科举制的影响有 ( )
①张扬了“学而优则仕”
②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③科举成为时人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的科举制的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 ④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并重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对下图所示隋唐时期权力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 B.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
C.体现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分权制约 | D.皇帝加强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是
①科举制产生与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③租佃关系出现 ④文学、艺术等方面世俗文化兴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主要因为 ( )
A.形成中朝机构 |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
C.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 | D.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