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院把持国家军事决策权 | B.中央权力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
C.通过分散相权扩大统治基础 |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解决 |
下列属于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措施有:
①西汉“中朝”形成 ②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③隋唐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参知政事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材料反映(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
北宋真宗时斯,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存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此材料可以说明
A.君主从此失去对财政权的控制 | B.相权从此不再受到限制 |
C.李沆的做法利于北宋政权稳定 | D.地方割据问题彻底解决 |
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皇帝与统军大将的矛盾 |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C.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
《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
在选官用人方面,科举制较之九品中正制公平。因为在科举制下选拔的官员
A.都是具有治国才能的人 | B.都是中小地主出身 |
C.大多出身于农民 | D.依据的标准相对客观 |
“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是指
A.秦朝 | B.唐朝 | C.宋朝 | D.元朝 |
韦伯说中国在“长达12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的社会地位概由其官职决定,而不是由其财富决定。而获得做官资格的又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形成这种局面的制度保障是
A.宗法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