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下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选官制度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 B.仍然是世卿世禄制度 |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羁縻制度,即利用少数民族的旧贵族对其进行间接统治,安抚笼络少数民族。下列政策或措施中与之截然相反的是
A.册封制度 | B.和亲政策 |
C.土司制度 | D.改土归流 |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
中国古代设置了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
B.监察机构贪桩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
D.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
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汉武帝这一做法表明( )
① 当时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②土地兼并现象引起了统治阶层的关注
③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 ④当时可能已经出现自耕小农衰退现象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从汉到元封建中枢机构的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
B.中国封建统治“公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
C.地方政府自主性逐渐削弱的趋势 |
D.贵族政治逐渐打破的趋势 |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打破了世袭特权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
C.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 D.缓和了社会矛盾 |
宋元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有了很大发展,下列能正确反映这一时期皇权变化的示意图(横坐标代表年代,纵坐标代表皇权)是
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A.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缩小了 | B.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仅限于三省长官 |
C.宰相成员增多导致皇权旁落 | D.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为
A.三公九卿,统领朝政 | B.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
C.三省分工,相互牵制 | D.内阁参政,君权强化 |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立中朝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朝的决策能力 | B.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 |
C.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 | D.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
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A.交唐太宗裁定 | B.交门下省审议 |
C.交枢密院出兵 | D.交尚书省执行 |
试题篮
()